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钢铁拼图”育出蓝色巨兽
韦静
  当国庆的烟花在城市夜空绽放时,安徽新安江施工局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分洪隧洞首层全线贯通,下一步将进行二衬混凝土浇筑。在灯火通明的分洪隧洞内——建设者正围着拆解成无数模块的“蓝色巨兽”(二衬台车),在宽19米、高19米的巨大空间里,展开一场为期45日的“钢铁拼图”攻坚战。237吨的庞然大物,每一块模块的对接都要精准到毫米,每一次调整都藏着与时间、环境的博弈,而他们的目标,是在国庆假期结束前,让这台“蓝色巨兽”成功“苏醒”,为分洪隧洞衬砌施工按下“加速键”。
  它身躯庞大却动作精准,臂膀舒展又力道十足,混凝土凝聚成隧洞的“第三层骨骼” —— 这便是安徽新安江施工局分洪道隧洞施工中的核心装备,大家亲切称为“蓝色巨兽”的二衬衬砌台车。
  

初见,打破认知的“温柔巨兽”


  初见“蓝色巨兽”,很容易被它的体量震撼。12.1米长的身躯横跨隧洞断面,17.4米高的钢架结构如同巨兽的脊背,两侧伸展的机械臂则是它灵活的“手掌”,通体湛蓝的涂装在昏暗隧洞中格外醒目,既打破了工程装备的沉闷感,也让施工人员能快速识别其作业范围。
  但这份“庞大”下藏着惊人的细腻。它核心的“躯干”是那圈和隧洞轮廓严丝合缝的钢模板,像巨兽张开的“胸腔”,专门等着“吞”进混凝土。移动时,底部的轨道是它的“履带”,慢悠悠爬向待施工的隧洞段,稳重得像在巡视领地。“没有二衬衬砌台车的年代,隧洞衬砌更像一场“靠人力硬扛”的苦役。稍有偏差就会让衬砌面凹凸不平。更棘手的是效率--一套模板搭好、浇筑、拆改,往往要耗费十几天,遇上大断面隧道,十几人连轴转也难推进半米。现在上了二衬衬砌台车,节约了支模的时间与人力的同时,也保证了施工质量。”生产负责人陈文东的话,道出了“蓝色巨兽”的核心价值。
  对比之下, 它像一位精准高效的“专业工匠”,用标准化钢模替代了零散木板,用机械支撑替代了人工校准,用自动化浇筑替代了推车接力。不仅把单段衬砌时间压缩到1-2天内,更让衬砌的平整度、强度达到统一标准,既卸下了工人的重负,更守住了隧道的安全底线,成为分洪隧洞施工中不可或缺的“效率与质量担当”。

深探,藏在“巨兽”体内的“智慧大脑”


  这头“巨兽”的厉害之处,远不止于力气大。在它蓝色的钢铁外壳下,藏着一套堪比“智慧大脑”的控制系统。
  开始干活时,它的“钢铁筋骨” —— 支撑系统就会动起来:底部的丝杆是它的“爪子”,牢牢抓地稳住身形;两侧的油缸是它的“肋骨”,猛地向外撑开,把钢模板顶得和隧洞壁完美贴合,连一毫米的偏差都没有。
  接着,混凝土通过输送管,像“营养浆液”一样被灌进它的“胸腔”(模板与初支的空腔),巨兽会“屏住呼吸” —— 保持纹丝不动,直到浆液填满每一处缝隙。振捣棒则像它的“舌头”,在浆液里轻轻搅动,把里面的气泡都赶跑,让“血肉”(混凝土)更结实。
  等混凝土凝固成坚硬的衬砌层,这头钢铁巨兽就会收回“肋骨”和“爪子”,缓缓向前爬一步,张开新的“胸腔”,准备给下一仓隧洞“穿上铠甲”。

坚守,隧洞深处的“蓝色守护者”

  在隧洞施工的“第三道工序” —— 二次衬砌环节,“蓝色巨兽”是无可替代的守护者。二次衬砌是隧洞成型后的永久支护结构,而钢筋则是这道结构的“骨架”,混凝土则是他的“血肉”,“巨兽”的每一次精准作业,都在为隧洞的长期安全“筑牢根基”。
  将这头巨兽拼装的工作日,正逢国庆节假日期间,400余名建设者放弃休假,一同见证“蓝色巨兽”组装成型。当安装进入最后校准环节。测量员马队推着激光定位仪来回奔走,每50厘米记录一组数据。当发现右侧模板比设计值突出2毫米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调整这2毫米,需松开8根液压杆,用千斤顶逐步顶推。工人们分成两组,一组守在控制台,一组趴在模板下观察,每顶推1毫米就暂停核对。隧洞外下着雨,渗水顺着顶模滴落,打在安全帽上噼啪响。当激光仪显示误差仅0.8 毫米时,马队才发现雨靴里灌满泥水,走路“咕叽”作响——他们用7个昼夜的坚守,为分洪隧洞首仓浇筑奠定了坚实基础,系上了关键一环。
  后续,它不仅要适应隧洞内潮湿的环境,还要衔接钢筋绑扎,在它既定的工序上站好每一班岗。“它就像不知疲倦的守护者,只要通电、有指令,就能一直保持高效作业,是我们赶工期、保质量的‘硬底气’。”生产协调部主任刘辉说。
  当隧洞贯通的那一刻,“蓝色巨兽”不会出现在庆功的照片里,它只会悄悄退下,继续用钢铁臂膀编织“安全网”。未来,这头穿行在黑暗中的蓝色巨兽,将继续活跃在新安江流域,用蓝色的身影将一条条隧洞从设计图纸变为现实,成为新安江分洪隧洞最信赖的“钢铁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