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穿越天堑的“云端天路”
刘有梦

  9月30日,青海加西公路JX-1标正式通车运营,其建设不仅是跨越天险的地理通道,更是一场生态保护、工程智慧与永续发展的卓越实践。

破困局·生态敏感区的绿色实践


  项目启航之初,便面临着远超常规工程的严峻挑战。其线路穿行于生态高度敏感的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里不仅是自然保护的重地,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匮乏的基建条件,更使项目建设面临着严格的“生态红线”与现实的“资源瓶颈”。面对困局,项目建设团队充分发挥其设计与施工深度融合的先天优势,以“源头优化、永临结合、智慧统筹”为核心原则,展开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
  项目公司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对初设线路进行了深化研究与重新勘测。建设团队创造性提出了将临时设施与永久设施一体规划、同步建设的思路。
  一系列高瞻远瞩的举措,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优化的新线路方案,大幅缩减了林地占用范围,最大限度地守护了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原真性。“永临结合”的用地模式显著节约了临时占地,节省了可观的用地与复垦费用。先行架设永久电力线路的方案,有效解决了临时施工用电和永久电力设施的重复投资。BIM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设计质量大幅提升,技术交底直观高效,从源头上保障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显匠心·特大桥梁的智慧管理


  跨青岗峡水电站库区的大通河2号特大桥是本项目关键工程之一。其雄伟的变截面连续箱梁如长虹卧波,然而,宏伟桥身之下,位于库区深水区的主墩基础施工,却面临着水深流急、地质复杂、环保要求高等一系列严峻挑战。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项目团队以一份科学严谨、创新务实的专项施工方案为蓝图,展现了现代工程管理的卓越智慧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河床下伏的坚硬地层是施工的主要障碍。项目创新性地采用高效成孔工艺进行引孔,成功在复杂地质中开辟通道,既保证了桩体的顺利就位,又有效增强了围堰的整体密封性。围堰的防渗漏是成败关键。施工中构筑多道防线:在锁口处采用特制材料进行润滑与密封;抽水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的渗漏,备有从快速吸附到主动封堵的一系列成熟应对措施,确保了围堰内部干爽的作业环境。
  通过上述一系列精细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大通河2号特大桥主墩深水基础施工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整个深水围堰施工过程中,成功克服了极高安全风险,未发生任何重大安全事故。围堰的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规范要求,为后续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创造了完美条件。
  大通河2号特大桥的巍然屹立,始于水下基础的固若金汤。这座特大桥的施工管理,是加西公路建设者将技术创新、精细管理与风险预控完美融合的生动体现,是智慧与匠心在加西公路建设历程中铸就的又一典范之作。

铸脊梁·北山特长隧道的攻坚之路


  互助北山特长隧道全长11.15公里,最大埋深769米,是青海省公路建设中公认的“极限挑战”。它集“超长、高寒、高海拔、大埋深、地质复杂”于一身,穿越七条断层破碎带,施工中面临高地应力、涌水、软岩大变形等世界级难题。面对这场与自然的严峻对话,项目团队交出了一份以智慧与勇气写就的答卷。
  在“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隧道施工的“感知能力”得到质的提升。施工过程中构建了“地震波法+地质雷达法”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如同为隧道装上了“CT扫描仪”和“透视眼”,实现了对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的精准预判。基于实时数据,团队动态修正围岩等级,及时调整支护方案,让隧道每一次掘进都“心中有数,脚下有路”。
  工程建设并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项目建立了洞渣资源化利用体系,将可利用的开挖洞渣转化为路基填料和建筑材料,不仅节省巨额成本,更守护了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绿水青山。

立标杆·高原服务的融合典范


  如果说隧道是穿越艰险的壮举,那么巴扎服务区则是面向未来的远见。它超越了传统服务区的功能,成为我国高寒地区“交通与能源融合”的典范之作。
  服务区充分利用高原丰富的太阳辐射资源,通过在周边路基边坡和服务区空地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配建大规模储能设施作为“绿色充电宝”,服务区构建了一套高效、稳定的清洁能源微网系统,成功实现了服务区能源的100%清洁化与智能化调度。
  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微网平台,服务区像一个精明的“能源管家”,实时调度着太阳能、储能和采暖系统的运行,实现最大化能源效率。集成太阳能集热与空气源热泵的低碳采暖系统,彻底告别了对传统燃煤的依赖。
  巴扎服务区“交能融合”的成功实践,标志着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高原落地生根。它生动诠释了,即便在生态极其敏感的青藏高原,交通基础设施也完全可以成为生态文明的守护者与绿色能源的贡献者。面对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特长隧道、深水桥梁”等世界级工程难题,加西公路JX-1标段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围绕“地质精准认知、数字赋能建设、结构安全控制、生态有效保护、工程提质增效”五大维度,系统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体系。项目累计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省部级工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实现了从理论方法到工程实践的全链条创新。成功支撑了互助北山特长隧道与大通河特大桥等关键工程的顺利实施。
  加西公路的建成,是一部用智慧与汗水写就的壮丽诗篇。它向我们证明:天堑可以跨越,天险能够征服,发展与保护更能共赢。这条矗立在高原上的天路,不仅重塑了青海东北部的交通格局,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以其在生态保护、工程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展现了现代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