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以几何丈量山河
彭书园 景瑞栋 靳羽茜

  千里雅砻江奔流于川西高原,劈开巍峨群山,雕刻出深邃峡谷。孟底沟水电站以几何为语言,山河为舞台,书写着能源与自然交织的壮美诗篇。点、线、面、体等几何元素在此相遇,成为连接自然与人力、功能与美学、技术与生态的纽带。

点:锚定山河的几何原点


  任何宏伟工程都始于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点。在孟底沟,这些“点”是测量者钉下的桩位,是锚索深埋岩体的锚固点,是危岩体治理中需要精准处理的防护点位。左岸63处危岩防护点如星辰散布于高程2150米至2610米之间,每一点位都需独立勘察、专项设计、精细施工。这些点如同大山的“穴位”,治理人员需精准判断地质条件,一坡一策,一处一法。缆索吊平台的锚固墩深嵌于岩体之中,承受千钧张力,是缆索系统横跨天堑的根基。测量人员在无路可走的陡坡上徒手攀爬,以脚步为规、身体为尺,在高原稀薄空气中定下毫厘不差的坐标。这些点,是工程的起点,也是力量的源点。它们以最简洁的几何形式,锚定了人与自然对话的原点。

线:牵系天地的力学诗行


  孟底沟的双缆索系统——1号缆索跨江820米,2号缆索跨度438米——犹如两道钢铁彩虹,悬挂于雅砻江峡谷之上。施工团队以“首索定位,余索跟从”的工艺,将四根主索的高程与线形调至毫米级精度。在峡谷风中,钢索如琴弦般嗡鸣,唯有达到力学与几何的完美平衡,才能奏出安全的和弦。交通隧道是深入山体的线性工程。左岸场内交通系统总长超12公里,其中3号公路隧道长达3842米。建设者以“12小时一循环”的标准化作业,在高温、涌水、岩爆的威胁下稳步推进,创下月进尺228.2米的纪录。导流洞是另一类“线”,分别长922米和1074米,未来将引导江水绕行施工区域。它们穿越富水断层带,施工者以“超前预报、灌浆止水、智能开挖”为笔,在复杂地质中勾勒出精准而安全的通道。这些线,是力的传导,是方向的指引,也是工程节奏的诗意呈现。
 

面:绘就大地的生态肌理


  边坡治理中铺设的防护网系统构成最具规模的“人工界面”。主动网与被动网覆盖面积累计超15万平方米,通过数万个锚杆点与岩壁紧密贴合,依循山势起伏,形成既坚固又富有弹性的保护层。创新设计的V型挡渣墙沿自然冲沟走向布置,既有效拦阻坠石,又以流畅造型消解人工结构的突兀感。生态修复创造了“软性界面”。通过喷播多年生花草籽、栽植本土植物,原本裸露的岩土表面逐渐被丰富的植物群落覆盖。在八窝龙渡口边坡,采用生态植被混凝土技术,让绿色直接从多孔混凝土中生长出来,实现工程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完美融合。临时施工场地同样遵循“面”的美学。所有临时占地都通过精细规划控制边界和规模,在使用结束后进行生态恢复,见证建设过程后悄然隐入自然。
  

体:拱卫江河的曲率


  哲学由点生线,由线成面,面面交织,最终塑造出震撼人心的“体”。孟底沟最宏伟的“体”莫过于那座即将浇筑的混凝土双曲拱坝。这座最大坝高201米的双曲拱坝,是“四局筑坝”技术的最新结晶。大坝设计通过精心计算的双向曲率,将水压力高效传递至两岸山体,实现以最少的材料承受最大的荷载。这种设计不仅体现结构力学的最优解,更展现几何美学的极致表达。大坝混凝土浇筑将采用智能温控系统,通过预埋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变化,自动调节冷却水流量,确保大坝质量。这座大坝不仅是挡水发电的建筑物,体现人类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对话。

融:几何生态的共生密码


  孟底沟的几何语言,从一开始就编写了与生态共生的密码。绿化不再是点缀,而是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多年生花草籽喷播、乔木与灌木搭配种植、生态植被混凝土技术应用……这些举措以自然为模本,用生态的“软几何”平衡工程的“硬几何”。无人机运输是另一种融合智慧。在陡坡危岩区域,无人机以精准的航线替代人力运输,既提高效率,又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碾压破坏。它们在空中划出无形的几何路径,是科技与山野的优雅对话。贯穿始终的“数智导流全景系统”、BIM技术、智能灌浆等数字化手段,将物理工程转化为数字模型,在虚拟空间中预演施工、优化方案,实现几何精度与工程深度、生态柔性的统一。
  这是一个用几何语言写就的史诗,点锚定山河,线牵引天地,面拱卫江河,体浇筑时代,而融则指向未来。建设者们以几何丈量山河,以工程书写诗篇。演绎着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最高级形式,不是对抗,而是共鸣,不是破坏,而是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