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王焕新:扎根测绘,你把青春给了谁
董慧蓉
  坚毅坚定的眼神,黝黑清瘦的面庞,矫健灵活的身姿,深基坑、高桥墩、水中行、路堑测……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他就是有着30多年工龄、20多年党龄的设计院东庄水利枢纽测量队队长王焕新同志。
  1991年,测量专业毕业的王焕新被分配到公司龙羊峡水电站工作。凭借对测量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他从观测员做起,边干边学,边学边问,不仅在实践中掌握了操作规程,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技术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1993年,王焕新因工作需要被调往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当时的工程测量基本内容就是测图和放样、测量原始地形、绘制断面图、计算方量等。“兵马未动,测量先行”,随着大量的人员、设备逐步到场,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测量队身上,因为有了准确的工程量,才能合理的进行工程计划。
  那段时间,王焕新跟着同事们白天野外测点,晚上加班点图、熟悉图纸、计算放样资料等,大家在忙忙碌碌中拉开了测量前期工作。在他和同事们的手中,一摞摞的设计图被一层层、一块块的分解成若干块,每块体型通过测量放样、模板检查,精准的组合到一起。
  在万家寨,7年时间恍若隔年,测量工作自始至终贯穿到大坝施工的每一道工序,王焕新亲眼见证了这座混凝土大坝拔地而起,奔腾的黄河被驯服在那个偏僻的峡谷中的宏观景象,而脚踏实地勤奋好学的他,也迅速成长为测量队里的骨干力量。
  贵州的引子渡水电站、河北的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西藏的金桥水电站、青海玉树重建项目……随着参建项目的数量变化,王焕新的脚步伴随着工作任务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的称谓也从小王变成了王工、王队、老王。贵州的项目地形复杂,王工经验丰富比较合适;太行的任务紧急,王工去“救援”没问题;西藏的气候恶劣,王队能稳住“军心”;玉树重建责任重大,老王挑重担绝对靠得住……一时间,王焕新成了测绘中心“急、难、险、重”任务的不二人选,往往上一个任务还没结束,下一个任务又接上了。
  从遇见问题就腼腆挠头到能够妥善解决处理各种问题,王焕新的工作能力大家都看在眼里。可他却再也不是那个曾经未语先笑的少年儿郎,他深知自己身后站着十几号人,他的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于是,他开始强迫自己不断学习。
  他查阅大量的技术资料、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熟悉掌握项目设计图纸,密切关注项目生产动态,积极参与新型测绘项目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时把握生产难点、技术难题,审阅技术方案,演练工作流程……只要有时间,他就一门心思的钻研怎样才能尽最大可能提高测量工作质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队员业务水平。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科技发展速度这么快,不抓紧学习就跟不上新理论和新技术,咱还能把工作干到前面去吗?
  2013年,根据工作需要,王焕新被调到引大济湟西干渠建前工程负责测量队整体工作。初次接触线型工程,王焕新深知高程控制尤为关键,做足功课的他带领全体队员克服了天气变幻和隧洞潮湿等外在干扰条件,按照严格的测量规范和高精度的技术要求,精准施测,保证了隧洞、渡槽、暗渠、斜井、检修坡道等施工环节质量达标。
  随后,西干渠Ⅰ标开工,王焕新又克服了人员少、时间紧等不利因素,快马加鞭,奋战40多天,高精度完成了控制网的平面和水准的复测;在首批隧洞动工后,各个隧洞洞口同时施工,且个别隧洞线路长达6公里多,给测量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经过深思熟虑,王焕新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控制计划,优化测量程序,加强资源配备,及时摸索总结经验,在技术助力西干渠 7号、8 号、9 号、18 号、20号、27号、29号等隧洞顺利贯通的同时,横向及竖向贯通数据完全满足规范要求,贯通质量良好,为西干渠工程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在东庄水利枢纽项目,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工地上有需要,王焕新和他的团队都会第一时间出现,从导流洞开挖支护到基坑开挖,再到大坝混凝土浇筑,从施工工艺流程到技术指标要求、质量细节管控、现场安全管理、冬季施工措施等等,都有他的身影,他也擅长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持续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东庄项目建设过程中,轨道的安装精度是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大坝排沙底孔和泄洪深孔检修门和事故门轨道金属结构安装采用一期直埋技术,且大坝排沙底孔检修门和事故门轨道自上游向下游按17:1的坡比向上爬升;泄洪深孔则按10:1的坡比向上爬升。河谷狭窄、地形复杂,轨道安装精度要求高、倾斜轨道安装控制难、测量基点选取难、工作面交叉作业干扰大……一系列难题给测量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考验。
  面对挑战,王焕新灵活调整工作计划,组织全员开展业务培训,敲定测量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制定科学严谨的技术方案,严格执行“三检制”检查,同时建立金结安装专用施工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按东庄水利枢纽首级控制网精度要求施测。期间,轨道每层的放样和检测则根据各坝段的位置不同选择高差和平面位置最优的金结安装专用施工测量控制网的控制点,每个孔各层均采用相同的测站点和后视点。当个别孔受位置或距离、通视等的影响不能直接在专用施工测量控制网点上放样和检测时,便在专用施工测量控制网点上采用更换TM60精密测量仪器、6测回甚至12测回提高转点精度、将控制点转至就近的轨道安装孔附近增加换站频次等方法,并固定经验丰富、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观测、计算和司镜小组成员,三人配合,相互校核,在保证轨道安装精度的同时,确保了放样和检测依据的准确性。
  从2018年进驻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到目前,王焕新和他所带领的测量队成员以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和踏实做事的工作作风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节点任务,赢得了业主单位和施工局的一致好评。
  测量是一项又苦又累的体力活,也是一项严谨细致的脑力活,作为坚守一线多年的“老人”,王焕新深知工作艰辛,所以他更加注重关心关爱年轻人的成长。
  他积极投身于新员工的指导工作,亲自传授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心得,不断强化员工对测量技能知识的吸收;他手把手地教学,让新员工能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逐渐独当一面;他经常和年轻员工谈心谈话,鼓励大家发挥创新意识,提升个人价值;他为新入职员工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并按照阶段性考核结果优化举措,助力新员工快速成长,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和单位发展需求……
  初识测量,便一生测量,这句话不仅是对王焕新人生经历的精炼概括,更是对他一生追求的深刻阐述。在他的身上,不仅体现了一个普通人对职业的热爱与尊重,彰显了一个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与颂扬,更是一份对后来者的启示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