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清明追思
郑秋芳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的雨,飘着心中无限的哀泣;清明的风,吹着心中浓浓的悲情。
  每至清明时节,按照习俗,家家户户要去扫墓,有的去革命烈士纪念碑,有的在自己亲人的墓前。携带酒食果品、纸钱和鲜花等物品到墓地,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支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以代表自己的哀思。
  清明至,念亲人。算算日子,阿婆离开我已十四年了。小时候不懂课本里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但随着时间流逝,我对这种感受愈发强烈。
  “你阿婆是个好人啊,当初对你那么好,可惜走得早,没享成福!”每次回家,邻里乡亲们说起阿婆,便会这样感慨。
  是啊,谈起我的阿婆,认识的人都说她善良、勤快。她一头短发,微胖的身材,干起活来却十分利索。可是后来她生病了,整天躺在床上忍受病痛的折磨,快要离开的那段时间,用骨瘦如柴来形容也不为过。
  有一年夏天,烈日炎炎,我和阿公阿婆正在吃午饭,突然有一个流浪汉走到我们家门口,看到我们在吃饭,他便笑着说他走累了,问我们是否可以在门前坐一会儿歇凉。阿公想着大中午的天气又热,就让他坐在门前的板凳上歇着。然后那个流浪汉就和我们聊起天来,说他是从外地来的,身无分文,已经很久没吃饭了。阿婆看出来他不好意思开口跟我们要吃的,就让我给他端了满满一大碗饭菜去给他。那时候我们家里也很拮据,吃的是地里种的蔬菜,比较简单。流浪汉狼吞虎咽地把一碗饭就吃完后便说:“谢谢你们的饭菜,我好久没吃这么饱了,看到你们桌上吃的菜就知道你们也不容易,我也不好多打扰你们,我再坐一会儿就走。”后来我也没遇到过这个流浪汉了,不知道他去哪了,但是我一直记着阿婆教我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多多帮助。
  我衣柜里有一件小时候穿的棉衣,每年整理一次衣柜,每年都没有舍得扔它,即使我早就已经穿不上了。小时候家里穷,很少有新衣服穿,每次见到这件棉衣,我就会想起阿婆,时隔多年,我仍然记得当时她身上只有卖菜挣来的二十多块钱,由于我穿的衣服保暖性差在大街上冷得发抖,然后我一眼就看上了这件六十块钱的衣服,阿婆不忍我受冻最后跟老板赊账买下了这件衣服。
  阿婆去世后,阿公告诉我:“你阿婆要离开的那几天都还在念叨,‘我枕头底下还有几十块钱,记得去给秋芳买双鞋’,她之前一直说你没鞋穿了,等她病好了就带你去买,可谁知道这病就一直好不了了。”每每想起这件事,就感觉心里愧疚,阿婆临走时都还想着我,可我现在什么都为她做不了。
  我和阿婆为数不多的合照,却因上学时开展童年照展示活动拿去学校了,后来不知所踪,这也成了我一直以来的遗憾。回想起曾经的种种,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潸然泪下。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今年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回家扫墓,只能以文字来寄托我的思念。清明时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把自己的人生过得美好精彩,这也是已故亲人所希望看到的。既回望昨日,也憧憬明天,对生命有敬畏,对生活有期望,这或许就是清明的意义,也是清明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