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连琴
有这样一个人,三十五年参加生产,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有这样一个人,三十五年不断学习,锐意进取、敢于担当;有这样一个人,三十五年心系工人,古道热肠、无微不至。
他,就是张永良,一名坚守一线的水电人,参加工作三十五年以来,张永良始终以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35年的青春奉献给福国利民的水电站,用35年的坚守换来无数人民的幸福生活,他始终带着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水电作伴,与工地相守,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不畏艰辛,砥砺前行
1986年11月,在父辈们、兄弟姐妹的鼓励和影响下,机械专业出身的张永良加入到了中国水电四局的大家庭中,成为了一名装载机司机,在李家峡工作的这几年里,他不仅学习着机械相关的知识,并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2002年担任尼娜项目部机械队运转班班长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至今党龄已有19年。
从参加工作至今,张永良先后参与了建设了多个水利水电工程,从一名机械队司机到班长,再到副队长,直到项目副经理、安全总监、党支部书记,这一个个职称不仅是对他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责任的象征。
这一路走来,他总是在环境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坚守着,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他认为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亲眼目睹水电站从开挖到逐渐成型,直至投入生产使用,能造福百姓们,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
不惧挑战,彰显担当
在来到渝西项目部之前,张永良对泵站工程的接触比较少,接手渭沱泵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他凭借着多年在前方工作的经验,义不容辞地来到渝西项目部担任项目副经理一职。
自进场以来,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挑战,张永良勇挑重担,走在前、做表率,查看新地形、研究新图纸、探索新设备、学习新技术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新事物,他只说:“这就是人生中的一种尝试,活到老学到老嘛。”
伴随着重庆进入了高温多雨的夏季,渝西项目部也迎来了严峻的防汛工作。他和施工现场所有人都在与汛期赛跑,抢着在洪水期到来之前完成任务。
尽管张永良已经安排了防汛小组进行24小时轮班查看水位上涨情况,但他坚持要亲自去围堰上查看水位。他始终记得到了哪个时候需要去查看,午夜12时、凌晨2时、4时......
不论白天黑夜,不论休息与否,他严格要求自己按时查看水位。“这不看不行啊,虽然辛苦了一点,但是不看不安心,睡不着觉的”说起这个,张永良仍然很担心。
8月12日深夜,只有知了在黑夜里蝉鸣,渭沱泵站施工现场却灯火通明,十分火热,前方十来名施工人员紧抓紧赶,如火如荼的进行施工,这是为了抢在汛期前完成渭沱泵站最大体量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最终,从8月11日4时到8月12日1时,经过20余小时不间断的施工完成浇筑,共浇筑混凝土1299立方米。
那一刻,张永良终于松了一口气,欣慰的扬起了嘴角的微笑。
不怕繁琐,尽职守责
张永良还有2年就退休了,在工地上就如同大家的老父亲一般,不仅管着前方工程上的大小事情,还得操心工人们在工地生活上一切琐碎的事情。“工地上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工人们的安全、技术、协调,这些我都得看着,该操心的要给大家伙操操心,直到圆圆满满画完这个句号就行。”张永良感慨道。
夏天的重庆地表温度可达50摄氏度,张永良考虑着工人们的身心健康,赶忙制定了“两班倒”的工作方案,在保证工期的前提下,让工人们休息好、工作好。尽管张永良年事已高,但他始终坚持住在工地,吃在工地,与工人们共同进退,如同兄弟般一起生活和工作着,他总说“工人们就是亲兄弟,没有血缘关系却比亲兄弟更亲”。
张永良对今年刚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员工嘱咐的第一句话是:“咱们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责任心,工作没有责任心什么也干不好。”作为工地上的顶梁柱,他时刻关心着孩子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况,悉心教导、嘘寒问暖,他说:“这些孩子们比我儿子还小,照顾他们也是我应该做的,我会带好他们,放心吧!”
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总得付出异于常人的心血和汗水,张永良凭借着对水电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用他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展现出了四局人吃苦耐劳,勇于追求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他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了水电四局,同样,四局也给张永良带来了宝贵的人生财富,这生动的诠释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