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海,广西桂林人,现年33岁,担任中国水电四局成都地铁项目生产副经理一职,曾多次获得水电四局先进个人、先进生产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他瘦高的个头,穿梭在项目施工现场,给一线工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年龄与职务、单薄的身板与肩负的重任似乎很不相称,用现场管理人员的玩笑话讲是:现场的进度、质量、安全,他管得比谁都宽”。
让大家更想不到的是,他不仅“管得宽”,更“管得突出”。特别是2016年5月进入成都地铁项目以来,他主要负责前方施工的组织管理,并先后履行过安全总监、党工委副书记的职责。两年里,他凭着一腔热血,务实求真、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的岗位上创下一个个骄人成绩。2018年潘志海被评为轨道公司优秀职业项目经理人。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这是潘志海在现场经常对管理人员讲的一句话。
作为项目实施体系的责任人,他深知安全是无形的效益。现场施工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布置生产,现场安全投入不到位绝对“过不了”他“这一关”。
每周,他都会牵头组织安全生产综合检查并召开安全生产周例会,对检查出来的安全隐患要求各工区及作业班组限时整改。并且,每天风雨无阻前往所有施工工点进行巡视带班作业,对塔机安拆、盾构机大件吊装等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施工项目实施全程旁站盯控作业。
针对长约4公里的明挖区间和车站高边坡,除要求工区管理人员每班进行边坡安全巡视外,他也会经常组织工区负责人一起复查,尤其是在汛期季节。每月四次班组班前会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要亲自组织现场作业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和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
即便是在假期,他也从未放下过现场施工安全。每天坚持让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在群里发当天的施工日志、施工照片、巡视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现场人员做出整改,从源头上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管好质量才能成就品牌
潘志海始终牢记“一次成优是最大的经济效益”的施工理念,将项目工程质量视为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他告诉现场管理人员,干好眼前的质量工作才能有机会去抢占更多的市场。
抓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他坚决倡导不以牺牲质量去赶进度,坚持仓号验收把关比监理更加严格。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成为他重点盯控的部位,这些重要部位的验收必须由他带着工区主任进行联合验收。来确保质量受控。
以“强迫症”的态度抓好“一次成优”也是对成本的节约、对效益的贡献。对浇筑完成的混凝土,他要求拆模后立即组织外观质量验收,分析存在的质量缺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下一步的防治措施,有效减少后期交验缺陷处理的工程量和施工成本。4月25日,成都市建设工
4月25日,成都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创优评审组对成都地铁18号线项目天府机场3号4号航站楼站(车站)及天府机场3号4号航站楼站~机场一期边线明挖区间(小明挖区间)进行评审,最终,该项目创成都市优质结构工程一致通过。评审组队质量管控细节给与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潘志海的质量管控工作再添一笔荣誉。
抓进度也是一门科学
2018年是成都地铁项目工程施工大干的关键一年。他根据工程特点和季节气候变化对成都地铁项目部各工点施工组织和资源投入不断优化,克服2018年汛期早、汛期长、雨水多等不利自然因素以及环保治理等社会环境影响,实现了所有工点比业主要求的节点工期提前完成。
针对盾构机的掘进,提前规划多处弃渣场,确保在雨季、环保期间能正常施工,最终左右线盾构机均提前完成洞通;由于汛期影响,导致5月至8月有效施工工日减少,他通过增加施工作业面和加快架体、模板的周转速度,对班组和工区实施劳动竞赛激励考核等办法,最终:梁场516孔箱梁预制全面完成,箱梁架设按计划顺利完成,均比业主要求的工期提前;明挖区间600块板和车站52块板均提前完成。同时,在他的精心管控下,成都地铁项目的施工任务均能在提前工期的基础上确保安全质量,实现良好的履约。
抓进度在他的工作中变成了一门研究如何快速投入产出、激发劳动者积极性、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科学,在这其中,他还要综合研究气候气象、环保治理等问题。
秘诀:与四局和项目一起成长
他从一名入职水电四局的大学生“变身”为现在的职业项目经理人,快速成长的“秘诀”或许只有一个:与水电四局一起成长,与所在项目一起成长。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他不断学习掌握新业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他不断磨练意志、提升自我。
除了重视业务外,他对自身的党员角色也格外重视。“身为党员,就要始终牢记党员的义务,发挥模范作用,做到廉洁清正,为在全项目部范围内树立风清气正的氛围尽一份力。”在中心组学习中,潘志海总是语重心长地对各位党员说道。
他本人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践行者,始终坚持大局意识、中心意识、廉洁意识和服务意识。对分管的业务人员进行廉洁教育监督,杜绝吃拿卡要及“潜规则”现象的出现。
潘志海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立足岗位,用个人综合能力和实干精神发挥着职业项目经理人的“本色”,以他的个人魅力感染着项目部的全体员工,也激励着更多年轻人与四局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