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高凤彪)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国歌慷慨激昂的旋律响起,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会荡起一种特殊的情怀。这一由伟大音乐家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当年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勇杀敌,世代前进。今天,在这片洒满烈士鲜血的热土上——聂耳的故乡云南玉溪,四局人踏着先烈的足迹,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英雄故里的美好家园。
快速进场
2013年秋,水电四局各路建设大军正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云南玉溪,他们要在这里建设一条高等级公路,改善英雄家乡穷困落后的面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是一条长49.775公里,宽33.5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的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大大缩短偏远山区晋宁县与玉溪市红塔区的行车时间,帮助沿线群众脱贫致富、通过旅游开发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需要分段施工,且要做到齐头并进,各显神通。南方公司项目部不愧为高速公路建设的铁他们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奉献”高原四局人独有的“五个特别”精神,以行之有效的速度,雷厉风行的作风,迅速组织人员、机械设备“跑步进场,15天,一群四局人在群山峻岭中安营扎寨,立志要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开辟一片新天地,向革命老区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锁定目标
晋红高速公路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云南省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工期紧,任务重责任大,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的李纪恒考察高速公路工地时鼓励大家:横下一条心,立下愚公志,苦战'十三五',县县通高速。”公司总经理高建民及党委书记席浩两次到工地检查指导工作,了解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叮嘱大家“一定要把工程建设好,为水电四局在云南增光添彩。”
项目部承担18.7公路长的建设任务,路段主要构筑物有桥梁、隧道,涵洞、互通枢纽、服务区,后期工程有沥青路面铺设、交安、公路装修等工程。初来乍到,参建员工面对茫茫原野,感受到了任务的艰巨与挑战,但箭在弦上,没有退路,必须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回报云南人民的期盼。
在前期施工中,项目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难以置信的业绩,用短短3个月时间完成了营地建设、施工队伍及设备进场、拌合站、施工道路、生产生活水电系统临建以及征地拆迁等大部分任务,为后续工程正常开展奠定了牢固基础。临建工程的质量、进度被总包部评为样板工程在全线推广学习,玉溪市交通运输部门领导甚至亲临现场组织各标段观摩学习。
随后工程全面展开,建设工地机声轰鸣,挖机舞动,车辆穿梭,施工场面热火朝天,筑路工人挥汗如雨,工程形象日新月异,桥墩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犹如一幅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壮丽画卷。山光4号隧道左洞长4524米,右洞长4485米,双向6车道,是晋红高速公路工地全线最长的隧道,也是重点难点工程,能否按期完工,将直接影响整条高速公路的竣工通车运营,因此隧道掘进速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但在施工中,项目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该隧道洞口埋深较浅,存在一定顺层偏压,岩体破碎,呈现为板岩、粉岩、灰岩等易塌方构造,强风化节理相当发育,不仅如此,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和接触带,岩溶发育,开挖中遇到了较大的涌水、突泥,坍塌等众多危险,针对紧迫的工期和复杂多变的地质情况,项目部领导沉着应对,成立技术课题攻关小组,会同监理、设计,变更、优化施工方案,掘进中坚持“先探测、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喷锚、快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破解了一道道难题,突破了施工瓶颈,经过一千零二十四个昼夜的鏖战,最终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隧道双线贯通的目标,并且在掘进劳动竞赛种多次夺冠,干出了四局人的威风。
立身之本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是企业发展命脉。生产中项目部注重文明施工、安全、质量,严把质量关,紧扣安全关安全管理中以“两个体系”文件为根本,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从点滴做起,抓关键环节,防微杜渐,对违章作业、违章指挥零容忍,历次检查中各项考核指标名列前茅,把事故消灭在了萌芽状态。质量管理中,贯彻落实“一流的质量,顾客的期望,我们的追求”的质量方针,认真执行工序“三检制从源头、每一道工序,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对工程质量有效监控,分部分项合格率达到100%,整体工程质量优良。
锤炼队伍
高速公路工程战线长,工作面分散,工作人员穿山越岭遇山打洞,遇沟架桥,野外作业,昼夜施工,风雨无阻,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很少有休闲的时间。
为丰富大家的生活,项目部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打造“和谐友爱、团结互助、温馨健康、昂扬向上”的建设团队学雷锋”活动中,青年员工把食堂做好的汤圆送到协作队驻地,送给农民工吃;为当地孤寡老人洗衣做饭;组织打扫街道卫生,捡拾垃圾。项目部先后开展了冬季长跑、篮球、兵乓球足球等多种体育赛事,文化活动中大合唱《嫂子颂》、维族舞蹈《巴郎仔》、独唱《母亲》等节目在聂耳音乐广场、红河项目工地、江通项目工地演出多场受到职工群众广泛称赞,大合唱《嫂子颂》还选上了中国电建春晚。
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也是项目部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之一。
项目开工以来,已有四届新分大学生来到工地,一起融入到这支筑路大军中,在这个大熔炉里学习、锻炼成长。为使他们迅速适应工作,融入集体南方公司群团组织对新员工开展了“一封家书”活动,引导他们成长成才。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在这里挺好的,这里有碧水蓝天,涓涓细流,我们在聂耳的故乡建设高速公路……。”
“爸爸妈妈,离家多日,想你们了,原来我不懂事,经常惹你们生气,现在参加工作了,独立生活懂得了很多道理,工地很艰苦,知道了做人的不易……。”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毕业半年多了我都没有回去,是因为单位的工期紧,生产任务重啊……。”
一封封家书道出了工地新分大学生的心声,折射出了项目生产、工作的忙碌、任务的紧迫,工地环境的艰苦……
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一批批大学生在这里得到了锻炼,也真正变得独当一面。这些年,项目部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不仅教授技术,也是在传递着我们四局人的爱心,让企业精神得到了传承。
有了晋红工程几年的的历练和师父们的教导,当年那些初入社会的青年学生,身体强壮了,能够吃苦耐劳了,不仅学到了技术本领,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人生价值所变得坚强。晋红高速公路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也像是“教书育人,磨练意志,砥砺前行”的大学校如今,通过晋红高速公路工程培养的工程管理干部已在江通、红河(个-元)、珠海、厦门乃至西北的陕、甘、青高速公路工地大显身手,成为工程建的设栋梁之才。
宝剑锋芒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当我们踏上这片英雄的故土,站在高高的山岗上俯瞰晋红高速公路时,宛如一条玉带伸向远方,装点着七彩云南的大好河山。这条玉带是建设者的足迹,是施工人员心血与汗水的结晶,是革命先驱聂耳精神的传承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