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我身边的“劳模”们
  (作者:王枫)在公司“一体两翼”的战略引导下,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加强市场开发和项目管理力度是近两年国际公司的基本旋律,一批批“国际建设者”前赴后继的涌向海外。
  2015年1月5日,位于埃塞俄比亚南方州境内的金卡哈纳公路项目开工。带着公司使命的“建设者们”在一片荒无人烟的草原上建起了营地,开始了为期三年半的“革命旅程”。因为工期非常紧张,大家放弃了周末和大小节假日,全天10个小时的工作来保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满足业主和监理的要求,良好的履行合同义务。在这没人关心今天是星期几,只需清楚你今天的工作量将占本周计划的百分之几。每天脚踩黄土、头顶艳阳,耳边永远是重机的轰鸣声,直到晚上躺在床上似乎还有回音在耳边缭绕。
  在这没有支付宝、滴滴打车、美团外卖,没有家门口的便利店、嘈杂的菜市场、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场。作为“建设者”他们很少能享受到那些经济发展和先进科技所带来的生活便捷,在我国提倡“提速降费”的同时,我们却还在享受着2G网络带来的“乐趣”。这样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方似乎除了工作就别无他事了。
  项目部42个中方员工及当地雇员不畏艰辛,排除万难,一干就是910天。910个日夜里,大家从未停歇,一步步的“踩”出了这条公路。由于人员紧张,很多人两年来只回国一次,他们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错过孩子的成长,失去与父母的陪伴,失信了相守的誓言。
  谁才是我身边的榜样?谁又是优秀党员?40多个名字都在我脑海里不断翻滚着。二号料厂厂长孔令照,因工作时不慎将脚扭伤,脚面肿的连鞋都穿不上,却每天拄着拐棍一瘸一拐的盯在工作面;一工区区长赵凯为保证施工进展顺利一天要驱车来回几十趟;一工区王保卫每天早上6点半就带领车队和劳工出现在前方现场,为的就是抓紧时间;二工区刘永才作为区长,主动承担了最难“啃”的路段;苏永杰带领的小组经过努力和研究终于达到了每天3000方的土石方开挖量;预制厂田增红、刘鸿军带领团队共同努力,提前完成了管涵及预制板的预制;测量队队长苏永东及时有效测量放点,保证了公路施工进度;监理有时会因手头工作较多耽误实验取样甚至找借口没有出行车辆,实验室王世成就带着车专程去接监理,宁愿坐在货箱上也要完成当天的取样工作;物资办的杨勇一出门好几天,为的就是保证前线的物资供应,其中经历的苦楚想必只有他自己知道,因为他从未说过有多少困难;综合办胡苗苗负责所有当地员工招聘和劳动纠纷,为能减少与当地员工沟通障碍也因此自学了一口流利的阿姆哈拉语;综合办欧成都则负责保障整个项目近1000人的后勤工作;料场厂长张迁、二工区区长李季、工程技术办主任张文法、经营办主任张崇强等等,每个人都有着光辉的故事,我也实在无法取舍究竟谁才是优秀的、谁才算的上是杰出的呢?
  就这样一群普通人,不及任何一个英雄人物那样闪耀光芒,但从未放弃当初的信念,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每天兢兢业业,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无论他们党员的身份与否,他们用实践证明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所带来的成果,他们用行动印证着作为一名水电四局职工的信念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