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金鑫
傍晚18点,太阳正慢慢的回到山里,准备和虫鸟一起享受夜幕降临后的惬意时光。美丽的晚霞中,三五位女工,身着工装,头系安全帽,在夕阳的衬托下,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如诗、如画。
她们就是几天前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的公司机电安装白鹤滩工程项目部天车班,工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们为四局“空姐”。
“天车”由何而来?白鹤滩水电站是世界在建容量最大、单机容量第一的水电站,在水电四局承建任务中,左岸8台套水电机电安装设备和施工物资吊装非常关键,这些重要部件都重达几十吨甚至两千多吨,安装工序中需要一种特种设备——桥式起重机,因为起重机高高架设在厂房顶部,整天在头顶来回穿梭,而因特种设备要求,不能随便上去参观,故工人们可爱的称为“天车”。
白鹤滩左岸厂房共安装有2台1300吨、1台160吨和1台50吨桥式起重机,驾驶这些“庞然大物”的就是“天车班”14名平均年龄24.5岁的四局“空姐”们。这群四局“空姐”既是美丽机电的绘画者,也是精品工程的建设者,更是大国重器的铸造者。
持之以恒中的磨练
天车工属于高空作业,操作室大约只有2平米,距离安装间地面高度近14米,固定在轨道一侧,视野有限,很容易被厂房内庞大的物体影响到,这对司机的视力、注意力要求都很高。
田得梅,天车班的负责人,从事驾驶桥机工作已经14年了。她的爱人是一名起重工,他们平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项吊装任务。谈起天车操作,她说,“天车的操作室处于高空中,上下一次就要近20分钟,而吊装任务又十分繁多,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展,我们每一位司机一坐就是4个小时,怕因上厕所而耽误工作进度,大家基本都是半天不喝水,很考验毅力。”
四局的“空姐”们在较为密闭的施工厂房中工作,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会全部弥漫在空中,严重影响视线,并且厂房内的电焊声、打磨声等噪音会时常影响到她们接听指挥信号和语音信号,“我们每一位司机必须要熟悉厂房的构造、物件的大小和形状、吊装的环境、是否有障碍物等等因素,通过多项措施相结合,来保障吊装工作顺利完成。要求对于声音的辨识十分敏锐。”田得梅笑着说。
万家灯火里的坚守
2020年初突发新型肺炎疫情,正值项目正式开工不久,为了保障生产建设,天车班2名“空姐”留守在了施工现场,当时刚入职半年的邓满平就是其中一位。
“那时除了每天艰巨的生产工作之外,我们也要积极地投入到疫情防护之中。下了班之后主动地对施工厂房和生活区进行消毒、清洁”,凌晨2点,夜餐时间,小邓吃着简单的饭菜,很轻、很自信地说。
对于刚参加工作就遇到了如此的特殊时期,恐惧、紧张和担忧成为了这个小姑娘最大的压力,邓满平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家人的安危,每天晚上不管多晚,都要通过电话等方式向家人报个平安。
面对家人的关心,她的脸上充满着坚强与微笑,因为她深深地明白自己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舍弃了一时的家庭团聚,是为了建设国之重器换得更多的万家灯火。
勤学苦练下的从容
安全是项目的首要保障,而天车班实现了自开工以来施工零事故,有效保障了机组安装进展。这一成绩,是天车班不断学习安全知识、加强应急处理能力、规范安全管理举措的完美体现。
罗祯淋是一位工作了10余年的桥机司机,有着丰富的驾驶经验。在谈及工作中遇到的突发情况时,罗帧淋回忆道:“有一次我驾驶着50吨的桥机吊装一件大约5吨重的物件,在物件上升的时候,操作杆突然失灵了,如果使物件一直上升直到撞击车身,那后果就不敢想象。我凭借驾驶经验,迅速地做出了反向制动,使物件再下落到地面,并在下落过程中迅速调整天车和物件的位置,最终落在了空旷的地面上。”说话的同时,罗祯淋的脸上洋溢着一股大国工匠的自信、流淌着一溪春风般的温暖。
在讲述这次突发情况时,罗祯淋的脸上透着着一股自信,“一般来说,天车在运行中是很少会发生意外情况的,因为我们每次班前会都会对操作规范和文明驾驶进行强调,同时在启动车辆前我们每位司机都会对车辆进行详细地检查,确保车况完好。但是既然是设备就难免会出现突发情况,所以我们班组平时会定期进行应急演练,让每位司机都熟练掌握应急能力。”
在谈及应急处理时,刚入职2年的“小空姐”吕克琴显得十分激动。作为一名年轻的天车司机,为了取得更快地进步,她在工作之余会积极地去熟记各种理论知识并在实际操作中积极实践。“有一次我在驾驶空车运行中,由于桥机滑刀和轨道滑线摩擦导致桥机电缆突然失火。我发现情况后第一反应就是切断桥机电源和滑线电源,并迅速使用灭火器将火源扑灭,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3分钟。”
“那你当时有没有害怕?”
“当时确实没有感到害怕,因为这些突发情况的应急方法我们平时都是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的,所以我当时都没思考太多,就直接按照平时演练的去做了。灭完火以后心里还是十分紧张的,毕竟这是第一次碰到,而且又是电缆着火,感觉挺危险的。”吕克琴在叙述中不禁的提高了声量,但依然面带着笑容。
这一系列熟练的应急措施,也正是天车班安全管理常态化效果的真实写照。
风华正茂里的传承
青年,是一团燃烧的火,更是一面迎风飘展的旗,展现着激情和希望。天车班有近一半的司机像吕克琴一样,年纪不大,20岁左右,徐优便是其中的一位。
徐优是2019年刚加入天车班,从一开始的陌生到现在可以独立起吊大型物件,这个过程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年轻的“空姐”们为了更快地提升自己的驾驶水平,她们需要自己在工作之余驾驶空车去练习如何控制车速、稳钩、找物件中心点等操作技巧,让自己更快地进步。
“那是挪动首台机组转轮的时候,因为那次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成大型物件的起吊,当起吊任务顺利完成后,我紧张的赶紧给师父打了电话,把操作流程与她进行了汇报”。在谈及自己最深刻的经历时,徐优露出了无比自豪的笑容。她脸上的笑容印证着这位年轻姑娘的刻苦努力和对工作的热忱追求。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这是师父们常说的一句话。要想熟练掌握天车操作技术,没有捷径,就是要多看、多练、多总结。
不同额定起吊重量的桥机对于司机操作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像50吨这种额定起吊重量越小的桥机,对于司机的要求反而会更严格。因为额定起吊重量越小,桥机在运行的时候速度会更快,而且起吊的物件比较轻,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就更难稳定,所以就更加考验司机控制车速、稳定吊钩等操作能力。而像1300吨这种额定起吊重量比较大的桥机在作业时由于起吊的物件体积、重量、水平宽度都比较大,所以对于视野的把控和起吊、落位时的速度与精度要求都比较严格,操作的时候就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灵敏的反应速度。”刚入职2年的“小空姐”陈富秀分享了她的工作感悟。
千锤百炼终成钢。如今,“天车班”的“小空姐”们均具备单独起吊大型物件的能力,成为了项目建设的中坚力量。“空姐”驾驶着桥机穿梭在施工厂房中,不断的完成一个又一个重大节点的吊装任务。她们就像是一位位画师,在白鹤滩水电站左岸施工厂房里描绘出最美丽的“机组安装图”。千锤百炼后的佳绩
历史,因创造而不平凡。
2020年6月21日,白鹤滩水电站世界首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首台转轮吊装完成。转轮最大直径8.62米,总高3.92米、总重约352吨。
2020年8月18日,白鹤滩水电站世界首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吊装完成。转子直径达16.198米,最大高度3.826米,起吊总重达2100吨。这些成绩,也标志着我国水电建设在探索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无人区”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转子吊装中,由于转子体积较大、重量较重,需要两台桥机并车后一同起吊。在转子固定之前,需要先用平衡梁将两台桥机连在一起,然后通过平衡梁将转子固定在桥机上,最终由一位司机操控两台桥机完成吊装。
“转子在安装间起吊之后,需要平稳地穿过整个厂房到达1号机坑,最终落入坑内。在下落到机坑口的时候,为了防止定子部位被损坏,需要通过‘点动’的方式调整转子的位置,经过反复的调节,使转子和定子之间的间隙保持在52毫米。整个过程任何小的失误都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孔朋霞在回忆负责首台转子吊装时,依然可以感受到她当时的压力和紧张。
正是因为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不断的创造着历史。
现在,水电四局承建的白鹤滩水电站左岸机组安装项目已经完成4台机组的转子吊装任务。一个个重大节点的圆满完成,记录着天车班不断成长的足迹,也凝聚着全体成员的智慧和汗水。在得知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这份殊荣时,天车班负责人田得梅笑得无比开心,她脸上的笑容或许不仅仅是对她们创造的成绩的满意,更是为“大国重器”的建设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在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这群四局“空姐”每日“驾驭”着“天车”奋斗在一线。她们将继续以执着与坚守传承水电女工精神,展现新时代巾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