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解码“四局装备”系列报道之四
杨帆:驭风海上写风流(一)
  2017年5月,正在新疆参加装备公司经济分析会的装备公司总工程师(现任装备公司副总经理,兼任中国水电四局(阳江)海工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阳勇,匆匆赶往广东阳江。这是一次简单又不简单的旅程。说简单,这不过是他从业以来一次普通的公差之行;说不简单,它将揭开装备公司未来发展崭新的一页。
  就在出发的头天晚上,他接到一个电话,那头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三峡新能源阳江发电有限公司准备进入广东阳江高新区港口工业园,参与广东省海上风电产业,问四局是否有意愿合作。
  陆转海,这是装备公司近年苦苦寻觅的新的发展机遇。
  “国内陆上风电业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开发了,我们从2008年开始介入,其实已经算晚了一些,但是得益于国家首个千万千瓦级酒泉风电场建设,在一个高起点,我们还是获得了很好的发展。”装备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董贵林说:“虽说陆上风电装备制造支撑了我们十年的高速发展,但陆上风电的产能已经趋于饱和,企业要生存还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历经市场洗礼、具有深重忧患意识的装备人,在过去三十余年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早就练就了“居安思危”的敏锐嗅觉。实践也一再表明,正是他们“安”中思“危”,“危”中寻“机”,不断延伸市场空间,才不断赢得新的发展。
  2008年,装备公司从传统水工装备制造业转型,成功进入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实现产值、利润倍数增长。但随着陆上风电产能日趋饱和的现状,这一过去推动装备公司近年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业务终将不可避免地“谢幕”。
  如果陆上风电干完了,我们又将去哪里?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推进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建设,在装备公司陆上风电业务“如日中天”之时,海上风电业务在国家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中,已经起航。
  而这一切,也在装备人的头脑中不断掀起“涟漪”。原来,海上还有一个巨大的市场。
  2014年7月,中国水电四局中标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潮间带)示范项目Ⅱ期80兆瓦风电机组土建及安装工程,装备公司参与其中。正是在这个项目中,装备公司的班子更加系统地了解了国内海上风电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虽说此时,装备公司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如火如荼,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已经形成:全力进军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领域。
  “进军海上,一定要进去!”说起当时的情形,董贵林的语气显得很迫切,“不进去不行啊,陆上风电眼看越来越少……海上风电至少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周期。”
  陆海仅一字之差,但要求却非常之大。海上的特殊环境,决定了风电装备制造技术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高,同时工程成本高、进入门槛高、项目风险大……但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装备人开始系统研究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技术,到2016年如东海上风电项目结束之时,装备公司进军海上风电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准备就绪,如同当年进军陆上风电一样,现在就需要一个战略支点,差一个吹来的“东风”了。
  2017年4月,筹建5年之久的国内首个单机容量最大的天津南港海上风电场一期工程开工。装备公司以此首次试水海上风电塔筒装备的制造,并以完美履约完成18台5兆瓦风机塔筒的制造任务。
  “天津南港项目检验了我们前期为之所作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我们后面全面进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事实证明,我们不仅可以做海上风电装备,而且还能做好。”张阳勇表示,“但由于该地区的海上风电业务暂未形成规模,不能契合我们工厂化施工、持续发力海工装备的整体战略。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广东阳江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此时,按照国家海上风电布局,规划总量超过1亿千瓦,已建成37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广东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要区域,清洁能源需求巨大,全省规划海上风电总装机6685万千瓦,这也是全国最大的海上风电装机规划省份。
  这个面海的经济高度发达大省,建设这个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就是要把充分利用阳江458.6公里海岸线、1.23万平方公里海域,内辐射全省,东辐射福建、台湾等地,西辐射东南亚等地区的优势,把阳江打造成为“海上风电项目开发示范基地、风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海上风电装备检测检验和创新基地、海上风电运营维护基地”四大基地,把风电产业基地建设成为“立足阳江、面向全省、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年产值千亿元以上的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和南中国海海上风电装备出运母港,成为全省唯一的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基地。
  一个千亿级别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一个可持续的广阔市场,那个装备人期盼已久的“东风”终于吹来。
  “此行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利进军海上风电业务,要想尽办法在阳江扎下根!”张阳勇临行前,董贵林等班子成员嘱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轮磋商和谈判,2017年5月5日,装备公司与三峡新能源阳江发电有限公司签订了《阳江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制造基地;7月28日,装备公司又与阳江高新区管委会签署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协议书》,向政府明确了阳江海上风电装备基地的战略部署。
  2018年4月,中国水电四局(阳江)海工装备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以生产海上风电塔筒、钢管桩及导管架、升压站平台、港口起重机械等大型钢结构装备为主,具备年生产5.5兆瓦级以上风电塔筒180套、导管架60套、钢管桩80套,年产12万吨以上海上风电钢结构产品的生产能力。
  2018年,广东省首个开工大兆瓦级海上风电工程,国内首次规模化应用国产5.5兆瓦大容量抗台风型风机的湛江外罗海上风电项目招标。凭借良好的信誉和合理的报价,装备公司拿下该项目全部36台风机塔筒制造任务,取得了立足阳江、开辟海上风电市场的“开门红”。
  “这个项目当时竞争非常激烈,是园区建设以来广东省第一个大的海上风电项目,也是我们进入阳江拿到的第一个项目,能中标非常不容易,这对刚进阳江的我们全体员工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见证了投标全过程的阳江公司党支部书记李睿刚说,“喜悦之余,我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这个项目要求首套产品交付期非常短。”
  原来,由中国自然资源部和广东省政府共同举办的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计划于8月22日至25日在湛江举行,届时会有来自72个国家的2471家企业、近2万名国家买家和专业观众参加。这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览会,重点展览海工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科技、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等新成果。作为广东省首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又是在湛江的项目,外罗海上风电工程建设成果,被主办方确定将亮相此次海博会。
  这无疑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但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准备场地、安装设备、购买原材料……做完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真正留给首套塔筒制作的时间就只有一个来月,高达百米、最大内径6.5米、重达400吨的塔筒制作对没有现成制造基地的阳江公司来说,绝对是一个挑战。
  但合同就是“法律”,承诺就必须履约。
  当时,阳江基地的厂区还在建设中,为了实现合同履约,阳江公司采取了社会力量合作办厂的思路,携手具有内装卸码头的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广州基地,8月13日签订了外罗海风电项目合同,18日就和东方电气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广州基地开始动工。
  在解决了制造场地问题后,阳江公司将全部精力放在产品的进度、安全、质量上。“根据海上风电塔筒管径大、吨位重、附件多等特点,根据广州基地实际情况组织对塔筒各生产工序的工位分布进行了规划布置,优化出了一条更完整、更适合海上风电塔筒生产制造的生产线。”阳江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张威介绍,“为了加快进度,我们根据实际,对相关工位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加新设备和人员配备,比如在下料工位引入双枪火焰切割机、坡口工位制作坡口加工工装、纵缝焊接工位上改造十字臂焊机等,尽一切可能让各工序衔接更紧密,有效提高了工效。”
  为解决阳江新厂初建人员不足的问题,装备公司紧急调动酒泉新能源公司、四川区域经理部等近百位相关人员补充其中。
  9月25日,首批制作钢板到位;11月22日,海博会开幕当天,首套塔筒顺利装船发货。2019年11月24日,阳江公司承制的该项目36套塔筒全部顺利交货。优质、高效,阳江公司获得了建设、园区、地方政府各方的充分肯定。
  首单的完美履约,标志着阳江公司已完全具备大功率海上风电塔筒大批量生产能力,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8年,阳江公司还先后取得汕头南澳洋东海上风电、中节能南鹏岛海上风电、阳西沙扒海上风电等7个项目,并首次将制造由塔筒扩大到管桩,实现市场营销5.29亿元,在阳江产业园立住了“脚跟”。
  2019年8月19日,阳江公司再传喜讯:在央视《超级工程》镜头的聚焦下,国内最大直径7.5米风电塔筒正式下线。此次最大直径塔筒装备用于三峡阳西沙扒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规划55台风机,装机容量为300兆瓦,预计2020年年底全部投产,场址涉海约50平方公里,中心离岸距离约28公里,是目前全国水位最深的项目之一,对广东区域和中国海上风电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能制作该类型塔筒的厂家全国只有两家,表明阳江公司已经跻身国家重点海上风电项目装备制造大军“行列”。
  2020年上半年,阳江公司不负众望,先后取得11个海上风电项目,合同额超过14亿元,产品涉及塔筒、导管架、钢管桩,已经跨上多元规模化发展阶段。
  从零开始,不到三年的时间,装备公司以阳江公司为“起点”,全面介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不仅成功实现了企业“陆海并举”的生动发展局面,也填补了中国电建集团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的“空白”。更为可贵的是,虽然是首次涉“海”,装备公司以精细的管理、严苛的技术控制、精良的工艺水平,为建设方提供的产品都是“杠杠硬”的高质量产品,从未收到来自各方的非议和投诉。
  “阳江公司作为四局乃至整个集团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先行者,我们倍感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张阳勇说,“下一步,我们将紧紧依托集团和公司,牢牢把握‘履约为先、品牌为重、效益为本’理念,着力在提升产能上下功夫,着力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抢占制高点,巩固和扩大领先优势,彰显‘四局装备’品牌影响力。”
  目前,阳江公司已经形成4个加工基地,互为补充,未来围绕码头大件总装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海上风电装备制造能力,致力成为国内海工行业的标杆企业的战略正在逐步落地,一个“立足广东、辐射国内、面向世界”的阳江海工装备发展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浩瀚南海,万里长风。阳江,昔日的海上“丝绸之路”古地,正在“一带一路”时代的春风中孕育新的生机和梦想。这其中,也记录着四局装备人海工装备制造创业者的足迹,承载着四局装备人助力中国海上风电装备走向世界,以“四局装备”擦亮“中国品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