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变革的内在趋势越来越明显,深刻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随着国内“后水电”时代到来紧迫的脚步声,作为传统水电施工企业的四局面临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转型已迫在眉睫。
要改变命运,就必须踏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新路。
2005年,在集团“大集团、大土木、大市场”战略的引领下,公司上下一场改变传统单一水电业务发展模式向多元产业拓展的历史性大变革拉开序幕。
基于当时国家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部署,2006年,公司首度将发展新能源业务列为转型方向之一。此举,给正在谋求变革的装备公司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装备公司原本的业务,对水电工程依赖很强。虽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立志扩大生存空间的装备人开始打破地域限制,跟随公司水电工程而在全国多处设点建厂,通过15年的努力,年产值从百万做到了一个亿,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技术和装备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终究没有跳出水电工程的“圈子”。随着“后水电”时代的到来,水电项目减少的现状将极大压缩装备公司的生存空间。倘若依然走过去的老路,虽不至于饿死,但同时代的潮流、公司发展的要求看,将失去更加光明的前途。
如何实现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装备公司的未来又在哪里?
当时,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公司转型的政策春风已经吹来。
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发展的思想观念,摆脱对原产业发展模式的强烈依赖,到外面的世界发现新的“商机”。
2007年,装备公司领导层确定新的发展思路,在巩固水电装备业务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按照业务相近、最大规避风险原则,决定进军风电设备制造领域,突破口就是风电塔筒的制造。
这是一项经过事前充分考量的战略性决策。四局是水电施工的强者,其中有一项金属结构制作工艺水平更是独步行业,那就是大型引水压力钢管制作。别看国内不少单位都可以做,但其中自有“玄机”。四局人的引水压力钢管制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技术人员通过设备改造,创造性地改变了行业内单片焊接的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整体卷制技术,不仅降低了施工成本,提升了施工安全、质量,而且取得了国家专利,水平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引水压力钢管与风电设备中的风电塔筒,两者虽有差别,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看似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业务领域,就这样被装备人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此举得到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但在装备公司职工内部却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大家都有着发展的要求,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了转型的思想准备,猛然间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领域,无论从企业和个人的角度,都是相当大的挑战。资质的问题、经验的问题、技术的问题、管理模式的问题等等,各种担忧不无道理。
思想是行动的先决。
装备公司领导层深刻意识到,要顺利打开风电设备制造新路,首先要从思想入手,解决干部职工的“水电情结”,形成发展新业务的共识,否则很多后续政策也难落到实处。
自此,一场转型发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在内部掀起。讲形势、谈危机、呈优势、展前景,中心组、专题会、座谈会,乃至茶余饭后,都成为引导干部职工思想转变的“课堂”。
在这一过程中,装备公司将职工思想引导与工作实践同步进行。一方面凝聚大家的思想共识,另一方面已经开始风电市场摸底和技术准备工作。
彼时,在风电行业领域有两件大事正在由蓝图变为现实。一是当时国家三大百万千瓦级陆上风电基地之一的河北张北坝头风力发电场一期工程进入筹建期。二是甘肃省依靠国家战略和当期丰富的风力资源,一个打造中国“陆上三峡”的酒泉风电基地的宏伟计划也摆上决策者的案头。经过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最终装备公司都成功参与进这两件风电领域的大事,项目到手、成果显现,这对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转变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很多干部职工在谈发展时,没了要不要转型的疑虑,更多的是怎么更好转型的建议,坚定进入风电设备制作领域已成为装备公司全员的共识。
2008年前后的这一时期,装备公司完成了转型思想大变革。为企业此后形成以风电设备制造为基础,水电、铁路设备制造、太阳能光伏产品制作、钢结构桥梁制作、EPC项目施工多元产业发展格局,为国内国外两大市场的双向拓展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产业和市场新格局的确立,装备公司在管理模式上也随之发生了诸多重大变化。
在机关管控模式上,以提升服务管控功能为核心,推行“小机关、大服务”,倡导复合型人才、多岗位培养,压缩管理岗位。
在二级单位管理层面,推行业务相近单位整合,分离管理和作业层,以内部定额调动单位和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
在市场营销方式上,建立装备公司主要领导抓、具体业务部门管、二级单位跑的三级营销模式。对二级单位充分放权,单位间良性竞争,形成了自我发展、互扶互持的生动局面。
在外部资源整合上,推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政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合资经营模式,最大限度控制经营风险、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
正是有了前期转型思想大解放、大转变为前提,此后应势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干部职工的思想中均未引起波动,这为装备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危”与“机”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始终相伴的两个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机”即是“危”,而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危”即是“机”。能否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察觉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转变思想,进而调整行为,将最终决定是“危”还是“机”。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能否顺应市场需求。装备公司转型的实践表明,正是因为牢固树立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开拓意识,把市场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方向,紧随国家战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及时调整产业布局,才赢得了难得的发展。
“当年不免有困惑,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现在发展的形势好,员工收入逐年提升,品牌也越来越响……”不少装备公司的员工说,2008年以后的十年,是装备公司历史发展的“黄金十年”,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延续,就是得益于十年前的转型实践。“现在公司作出什么发展决策,我们都会坚定支持。
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装备人对未来发展有了更足的信心。谈到今天的发展,装备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也不无感慨:“正是观念一转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