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近年来,公司装备业务板块在经历市场经济的阵痛后,紧随国家战略大局,遵照公司发展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挖内部潜能,科学精细管理,精神激发活力,在产业布局上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市场布局上联通国内国际,产品由单一走向多元、低端走向高端,转型调整步履愈加稳健,在二次创业中成功实现“华丽转身”,综合经济指标连续刷新历史纪录,企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近期,公司新闻中心将陆续推出特别系列报道——解码“四局装备”,与大家同看装备奋进路,品鉴转型经验,坚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合力共创公司美好的明天。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给公司的发展也带来严重影响,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不尽如人意,全年预定任务目标承压。然而,公司下属的装备公司却逆势增长,交出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
数据显示,一季度装备公司完成产值5.61亿元,与去年正常时期持平;实现利润8992万元,同比增长75%;市场营销27.17亿元,不仅提前实现年度市场营销计划,还超额81%,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均超过年度计划,在疫情影响的不利形势下,实现了难能可贵的“开门红”。
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在进入市场经济以来,装备公司围绕市场中心,坚定转型发展整体战略的成功。特别是近年来,公司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走出去”战略、开拓多元产业等一系列事关企业改革发展重要举措的实施与落地,使企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装备公司前身是1958年伴随着新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而诞生的中心机械修配厂,为水电四局二级单位,主要从事电站施工机械维修、小型施工机具制安及机械零配件加工业务。1979年曾归当时的水利部机械制造局管理,更名为“刘家峡水工机械厂”。1984年重新回归四局管理,成为当时四局唯一一家二级法人单位。此时,其产品仍以水电站大坝施工小型设备制造为主。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涉足超大型平板闸门、弧门,水轮机埋件,超大直径压力钢管等大型金属结构制安工程,1998年依托三峡工程首次开辟异地建厂的发展新路,并向全国拓展,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渐成国内知名的水工金属结构产品制造厂。2008年,以切入风电新能源装备制造为突破口,装备公司在巩固水工装备制造的同时,开始新一轮转型升级之路,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回溯装备公司发展历史,特别是近年来,其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经营规模呈现几何式增长。在刚进入市场经济的1992年,企业的产值仅有200万元,到1997年才迈上1000万元大关。进入新世纪,走出地域限制的装备人,开始突破增长,2005年历史性迈上1亿元产值新台阶。随着新能源业务、钢桥梁业务、国际业务的介入,产值规模出现爆炸式增长,2014年全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2.83亿元;2017年全年产值突破20亿元,达到21.87亿元,由一个小规模的专业二级单位首度比肩四局第一梯队二级综合单位行列;2019年,产值再创新高,突破30亿元大关,达到31.96亿元,名列四局二级单位前列。
透过产值规模的递增,充分表明装备公司由过去国内单一水工制造一元化格局向多元化格局转型,产品低端化态势向高端化态势迈进,市场由国内向国际“两个市场”双向拓展的新战略实施取得巨大成功,企业逐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生存空间和产业链条均得到极大地延展,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衡量一个现代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不仅体现在发展的规模,更在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入市场经济以来,装备业务板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当时的管理条件下,经济效益起伏波折,并不突出。迈入转型发展后,企业的质量和效益逐步体现,自2008年起,装备公司利润以年增长两位数的规模,开启连增模式,从最初的的几百万元,到2019年实现利润2.48亿元,利润率达到9.64%。过去12年间,累计实现利润4.48亿元,较2008年增长135.67倍,资产总额也增长30多倍。数据再一次表明,转型发展后的装备公司已经走上经营规模与质量效益协调增长的健康之路。
透过装备公司的经营规模与质量效益,有一个数据也不容忽视。就是在过去十多年里,装备公司职工人数始终保持在200人到300人之间,加上劳务和外聘人员,到2019年最高峰时员工数达到1041人,而在册职工人数仅有319人,对比经营规模,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35.7万元/人·年,在行业中保持着一个较高的水平。仅仅十多年间,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两位数升至三位数,表明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装备公司高度重视员工队伍技能提升,通过多措强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获得极大提升,价值创造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夯实发展的基础,市场是关键。过去的发展历程,装备公司在市场营销策略中,从最初的的公司集中投标,到“散养”挖掘二级单位潜能,再到今天的“三级联动”营销模式,营销理念和体系越来越成熟,充分发挥传统品牌和地缘优势,将自主营销与公司项目协调相结合,将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业务规模并重,统筹协调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一体化,不断拓展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市场开发份额也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取得黄河大峡水电站进水口检修门埋件、工作门埋件和拦污栅的制造合同,千万元的合同额已足够让大家额手称庆。时至今日,装备公司9个二级单位合同额均以亿元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陆上风电市场逐步饱和的不利影响,装备公司不仅在该领域的市场保持不降反升的态势,加上海工装备以及钢桥梁新兴业务的蓬勃发展,市场持续走高,2014年市场营销首度突破10亿元大关,2016年再破20亿元大关,2019年登上40亿元新高。今年一季度,市场营销已接近30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市场营销任务,势头十分强劲。截至目前,装备公司在建项目123个,合同储备43.24亿元,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让员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企业奋斗的核心目标之一。过去10余年,装备公司在不断实现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职工的收入,以改善职工生活的质量。从最初的的二三千元,每年以两位数递增,到2019年,员工人均月收入已达13520元,员工的幸福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从2008年走上转型发展之路,是装备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相互影响,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发展的任务艰巨,犹如逆水行舟。透过数字的变化,展现出的是一个企业所发生的深刻历史变化:企业初步实现了从传统的施工管理型向现代化管理型的转变,从传统的水工装备单一业务结构向多元业务结构的转变,从传统的国内市场模式向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协调发展模式的转变。
这一时期,也是装备公司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期间,通过不懈的努力,企业经营产值、市场营销、利润水平、员工收入主要经济指标均取得历史性突破,跃居四局二级单位第一方阵……这期间,装备公司科技水平大幅提升,专利总数占到四局总量的40%,是西北唯一一家钢结构特级资质企业,是四局二级单位中唯一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时期,装备公司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风电塔筒制造西北首屈一指,位居全国同类企业先列,海上最大风电塔筒制造水平引领航向……所承建工程以高质量品质赢得客户高满意度,在行业和社会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梳理数字是枯燥的,但更多的是振奋。装备公司的转型之路和取得的成绩,无疑是水电四局发展史上辉煌的一笔。在这背后,表现出的是四局决策层在指引企业未来发展的宏观战略引领力,是装备公司管理层驾驭复杂局面的睿智和魄力,昭示出的是装备人上下坚定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也折射出广大员工岗位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风。装备公司转型发展的经验,在当前四局巩固中国电建集团主力团队地位,争做行业一流企业,全面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时期,将起到积极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