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长江是成都地铁18号线的盾构副经理,主要负责现场管理。家在西宁的他,这么多年,他一门心思抓现场,埋头苦干,把自己“按”在了工地,与家人团聚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而今年这个特殊的春节,打破了他这一年来全家团圆的唯一时光。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刚到家中还未“暖热”的冯长江心急如焚。“防疫应急物资储备怎么样?人员防护措施到位没有?项目上现在是谁在具体负责相关防疫物资工作?”一遍又一遍的询问,也没有让这位“焦急”的大哥放下心来。
他每日翻看新闻,奈何城市封闭,小区严管,经过多方沟通、协调后,2月21号,他买到了返回项目部的车票。“现在正是疫情爆发期,太危险了,不能等疫情结束再走吗?”妻子十分担心和不舍,对他一再劝阻。“不能躲,我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带头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带头发扬无私无畏精神,这也是我的使命与责任。作为一名老同志更要有责任和担当,必须回去,提前隔离,提前为返岗的同事做好部署安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你和儿子在家好好照顾自己。”留下寥寥几句话,他火速赶回项目部,着手安排疫情防控和复工准备各项工作。
疫情传播范围的扩大和每日新闻中播报的确诊病例数字的增加,无形中让人们心理产生了恐惧与压力。由于项目部管理人员整体年轻化的特点,如何调整好心态去正确面对疫情防控工作成为了冯长江回到项目部所做功课的第一个课题。他到达项目部后的第一时间就组织值班人员利用手机视频系统召开了“心理辅导”视频会。“首先谢谢大家能够坚持在岗位上,大家不要有心理压力,虽然面临疫情不能和家人在一起。但是,咱们留在项目部就是一家人,疫情期间大家有什么困难可以第一时间提出来,咱们共同解决,我岁数比你们大也是老党员,有什么事我第一个上,请大家放心。”朴实、亲切、有担当的承诺让留守项目部的年轻同志们的恐惧有了舒缓。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冯长江自到达项目部以来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以身作则,每天在群里主动报告自己的体温和身体情况,多次提醒大家“体温每天要测两次(早晚各一次),每个人的体温都要做台账存档,这不仅仅关乎到我们自身的健康,更是对社会大众负责任”。并就如何安全就餐给大家做了专题视频讲解。同时,积极安排返岗人员的单人单间隔离观察室,配备“体温计+一人一卡+签字笔+口罩”的“隔离套装”。建立人员信息台账,领用防疫物资登记台账,对拟返岗管理人员和工人的来源地、返岗时间、交通方式、接触史、健康情况等进行统计,做好全面的防护工作才允许上岗,以便后续工作安排,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同时,根据当地政府“14+2”(天)的隔离要求,隔离人员采用“单人单份”的送餐模式进行单独就餐,非隔离在岗人员则采用“单人单桌”错峰式的方法进行就餐。
在人员隔离的这段时间,他又成了大家的“专职保姆”,对项目部的员工食堂进行了全面消毒并对所有食材的进货渠道进行再次核查进一步确保了健康。食堂供餐时间,他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督促大家保持不少于1.5米的间距,有序排队,间隔就餐。并把疫情防控行程速查助手及四川省健康系统查询的二维码张贴在项目及食堂门口,严格提前部署做好“防输入”工作。
冯长江还梳理了项目部的防控物资的清单,对照清单中的紧缺物资积极与当地政府加强沟通,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购买补充。为了保证所有防控物资存储的规范性与存储环境的安全性,设立了专项防控物资储存室并定期进行消毒。其次,主动与项目所在社区及区政府等单位对接,第一时间掌握当地政府对防控工作的要求做到精准施策。而办公区、生活区、就餐区的每一个角落也成了他每天必须巡查的地方,在他的带领下,每日3次全面消毒成了他必备的“一日三餐”。每到夜深的时候,忙活一天的年轻人们都已睡沉了,他还在灯下拿出当日的工作记录本对每天的工作再次进行梳理,生怕漏了什么。
三月初,项目部迎来了第一批返岗人员,一日三次量体温,送餐等后勤服务工作成为了冯长江的主要工作。
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把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战斗中去,用实际行动筑牢防疫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