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寒潮低温和雷电雨雪天气轮番冲击着武汉市区。在武汉地铁12号线项目留守的我,习惯了这种闭户不出、每天定时做防护、报报表的工作节奏。这时,项目收到了一条消息,希望我们水电四局紧急驰援武汉市长江新城“方舱医院”建设。
我已不记得3天前自己是如何丢掉害怕,说服家人不要担心,和我们的同事一并投入到疫情的最前线。作为非施工专业人员,我负责后勤,同时也担任方舱医院的“战地记者”,记录参与救援的四局人。
没有英雄的72小时
出发前,我对水电四局能参加援建深感荣幸。然而,心中还是有一丝焦虑,疫情严峻,外出就意味着风险,能否保护好自己,不让家人操心,也会像一朵乌云一样时刻浮现在心中。
当我小心翼翼地步入走进即将改造的库房,我目睹着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四局的建设者和众多单位的工作人员测完体温,一脑袋扎进来就只顾埋头干活,现场装载机的轰鸣、物资集运车的鸣笛、人员的吆喝声,叮叮当当敲击捶打的声音,一点一滴消除着我的恐慌。
按小组分配完任务后,工人马上开干。无需鼓劲,无需过多的吆喝,这批作业人员虽然并没有和我们的管理人员进行过多的磨合,但他们秩序井然,极大地提振了救援队完成任务的信心。能多干一点活,绝没有人歇着,只有相互鼓励和提醒。现场工人开玩笑说:再干下去我就能戒烟了。想抽烟,平时工友们递过来火,现在他们递过来发火的眼神。”
中国速度,就是双手干出来的。我在这里的72小时,没有看到什么英雄,只看到一群四局人、中国人,扛着设备,扛起责任,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
没有党旗的突击队 在我们的救援队中,绝大多数都是党员,开工前,我习惯性地准备给大家拍一张带党旗出征的照片,鼓鼓劲,但党员们都觉得不必要了,因为施工迫在眉睫,任何的一分一秒都弥足珍贵。
这是一支没有党旗的党员突击队。他们都清楚心中的责任,之所以选择上“战场”,就是牢记着入党誓言,这无需证明。就餐时,我们坐得像陌生人一般,保持距离,但同事之间的小玩笑永远不会少。12号线项目党支部书记王正庆说:今天剩余的盒饭还挺多,大家多吃点菜,别怕胖,都在长身体呢”。看到司机忘了吃饭,清水入江项目党支部书记赵宏伟说“谁能叫一下咱们的老同志(两位司机师傅)过来吃饭,怎么吃饭都不积极。等下你们年轻人把他俩的饭解决了吧,看下次能不能跑快点。”
偶尔的轻松并不意味着没有困难。2月17日下午6点20分左右,突击队疲惫不堪想把剩余16个插座安装任务放在第二天。这事,人群中间传来一声吆喝:“弟兄们在鼓鼓劲、加加油,把最后这一点努力一下,早一点干出来,被感染的人才能早一步救治。”王正庆对着大家多次鞠躬致谢,自己也拿起工具干起来。他们不需要在党旗下证明,冲在前,顶得住就是党员的本色。
没有喜悦的好消息
为了医院早日完工,援建组的干劲很高,整个工作期间,没有休息,吃饭都在现场,放下工具拿起饭盒,放下饭盒又拿起工具干,只为一个目标。
然而,我走进一间电路、床铺都安装完毕的仓库,见识一个半成品的“作业”时,一瞬间我留下了眼泪,脑子里突然涌入一些画面,那一张张床位等待的一个个被感染需要救治的同胞,我突然有点崩溃,这是我有史以来最难以接受的建设。
我们拼尽全力最后迎来的却是备受病痛折磨的人,我多么想建设完毕后,会传来“这里用不着了”的消息。我希望我们的援建能快一点,再快一点,可是又盼望我们只是做无用功,武汉能尽快好起来,同胞们都能尽快康复,这样的情绪自相矛盾,却无法抗力。
2月19日晚,经过连续多天日夜奋战,我们参建的长江新城方舱医院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四局建设者拼命奋战的画面也出现在了央视的镜头中,朋友和家人们的关心纷纷传来。我明白,赞誉、关心并不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只有作为中国人的责任、作为四局人的本能、作为党员的使命才能支撑着我,主动去参与这场战斗。我们的援建组也一样,只有有同胞需要,我们就能克服恐惧站出来、冲上去。
2月20日晚,我们继续接受新的任务,参与武汉市汉阳区一处方舱医院建设。在全中国拼命努力的时候,但愿春天尽快降临,再度恢复曾经处处闻声、摩肩接踵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