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我心中的红柳
  我的祖籍在冀北平原濒临渤海湾,盐碱土壤未改良之前,那里生长着一蓬蓬一丛丛的红柳,在田间地界,阡陌小路上。这些普通又平常的植物,对农村人来说是不足为贵的。只是秋天把柳枝砍下来编筐子担土运肥,冬天用树枝烧火暖炕。
  但是,长在村东头我家责任田棉花地头上的那株红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忆念。
  这株红柳与田野里其他红柳不同的是,他已长成一棵枝叶茂密的红柳树,他的嫩叶具有疏风解毒的作用,是治疗风湿病的良药。春天他在剪刀似的寒风中冒出枝芽,夏天为人们浣除署热,秋天淡红色的小花下结着长圆的蒴果,严冬时节他又把枝叶奉献给人们烧火暖炕。他从容而生,从容而长,有着庄严挺拔、坚韧顽强,耐寒又耐旱的一付铮铮铁骨。这株铁汉似的红柳对他身旁的棉田可以说是关心倍至,在骄阳似火缺水少雨的酷暑季节里,他把自己根系里的水分无私的让棉田吮吸,在大雨滂沱的雨季里他又用庞大的根系吸干棉田里多余的水分,防止湿涝发生。
  村里的人怎么都忘不了,在“锄禾当午,汗滴禾土”的大忙日子里,人们常常在他的树荫下歇晌,吃午饭的情景。忘不了他用华盖一般的树冠,给人们带来一片清凉。
  想起家乡的红柳树,我就想起了我的爷爷,爷爷就像这一株红柳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1977年,爷爷跟随青海水电技师学院(原中国水电建设第四工程局技工学校)这支职教队伍,又一次打起背包溯河而上,在黄河龙羊峡水电站建设轰隆隆的开山炮声中,翻越“日月山”的雪山冰峰来到海拔2600多米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的龙羊峡建设工区为工程建设培养职业技术工人。
  这里荒无人烟,常常风沙蔽日,极不适合人类居住。然而,幸运的是这里也生长着一蓬蓬一丛丛的红柳。当地的藏族同胞说:高原的红柳根株萌发力特别强,耐沙埋,沙埋后可于根颈处萌发大量纤细的不定根,枝条亦迅速向上生长。一棵红柳树能固牢一亩沙地,成片的红柳,则能挡住飞沙走石。是名副其实的英雄树。”每当狂风肆虐,漫卷的黄沙被这些红柳的枝叶慢拨轻扫,散落于树下之时,校园里的风沙也比周围查纳山上的沙尘小得多。
  爷爷供职的青海水电技师学院就扎营在这里。他在这所学校里担任理论课教师,后任教研组长,校办公室主任、专业科长,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由助理讲师,讲师到高级讲师直到新世纪的2001年9月退休,才离开教学岗位。从在龙羊峡建起第一栋校舍的艰苦创业,到走上青海省会西宁美丽校区的讲台;从推行德育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推行“双元制”教学在李家峡水电工地的实施、推行素质教育在职业教学中的应用、推行安全企业文化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应用,推行创新职业教学模式的举措到培养出一批批技术精英、大国工匠。“桃李芬芳”,他一干就是30年。
  他工作了30年的青海水电技师学院,也在几代职教人的努力下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占地面积130多亩,藏书10万余册,集电气、机械、建筑三大专业,集高中级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层次、多专业、多形式的综合性高级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机构,拥有生产教研相结合年产值近千万元的实习工厂,建有覆盖学院的校园专网和配套实验室,建立了涵盖多专业的院外实训基地。积极推行“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还荣获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学院领导也多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中国技工学院杰出校长,青海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青海教育厅“思源园丁奖”优秀校长等等诸多荣誉。
  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工作在水电建设工地上。有些人工作在冰封雪锁的唐古拉,横空出世的莽昆仑,六月飞雪的祁连山,八百里瀚海柴达木。还有些人工作在安哥拉索约-卡帕瑞输变电工程,这是保证安哥拉首都及整个北部地区电力供应的“命脉工程”,也是我国装备走出去、技术走出去、技术标准与国际融合,践行“一带一路”的非洲电力先行工程、示范工程;今年7月又首度挺进阿根廷签署潭波拉综合水利枢纽工程开辟南美洲第二市场等等,为振兴祖国的水电事业作着积极的贡献。
  2017年爷爷接受了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今日人物〗新闻媒体的专访,智慧青县新闻媒体撰文《青县人——王树林》。爷爷常常对我说:作为一名职业教育人,几十年来我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从青年到壮年到老年,在职业教育的海洋中徜徉,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如果说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些许的成绩,倒不如说是职业教育的讲台给了我努力的方向和机遇......”
  红柳叶绿花红,四季更替。如今我也像棉田一样吸吮着红柳根茎的水分成长为新中国第三代职教人。如同我的爷爷一样扎根在高原青海,河湟谷地。我爱我的爷爷,他就像高原瀚海中生生不息红柳树,用他顽强坚韧的品格,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也奉献给了他热爱的青海水电技师学院。
  “红柳根株多劲挺,漫舞沙尘伴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