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辆自卸车将浇筑碾压料从大坝下料口运送到仓号指定位置倒出,随后平仓机将碾压料均匀摊平,无人驾驶碾压机反复碾压,待试验室人员测量压实度合格后换下一浇筑区域。
一车车来自于砂石厂的骨料,瀑布般倾泻在拌和厂的受料仓内,经过拆分、拌和、制冷后,运往大坝浇筑。
这是砂石骨料加工系统和拌和系统相互协调配合、为大坝施工现场提供原料的场景。
2019年11月3日晚,随着最后一车碾压混凝土入仓,位于汉中市佛坪县与宁陕县交界的子午河峡谷段,在椒溪河、蒲河、汶水河交汇口下游2公里处的三河口水利枢纽大坝工程碾压混凝土施工全部结束,工程进度和质量全面满足施工计划要求,为下闸蓄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半个世纪的梦想 执政为民的决策
引汉济渭对于陕西省具有系统性意义。
上世纪90年代,西安市严重缺水,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此举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大雁塔加速倾斜,很多地方出现地裂缝,城市地面下陷最深达2.6米。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引汉济渭——从陕南汉江调水到渭河,解决关中的缺水问题。
“在关中加速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问题日渐凸显出来,对此该怎么做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张宝通给的答案是“近期要引汉济渭,长远要靠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因为水价高,灌区的供水单位也喜欢把水供应到城市去,更严重的是超采地下水。据了解,城市的超采和灌区的井灌每年超采量约4.6亿立方米,占到关中每年总供水量50多亿立方米的近10%。
“种种问题促使陕西在本世纪初加快对引汉济渭的研究,国家也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陕西省政府人员表示,国家的南水北调西线,还有三峡办曾研究过引江入渭入黄,把三峡水库的水穿过巴山、秦岭送到渭河,再从渭河送到黄河。”
但是,南水北调西线难度比较大,要解决近期的问题不很现实。研究最后认为,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案是实施陕西省内的南水北调——引汉济渭。
攻坚克难创纪录 多措并举保质量
工程建设,质量第一。陕西省副省长魏增军在视察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时指出:工程经得起检验,关键是质量。”
三河口水利枢纽地处秦岭深山峡谷,大坝坝肩高边坡开挖,大坝混凝土在高温差条件下浇筑的温控措施等都是施工的最大难题。
在施工过程中,四局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创下了一项项耀人的成绩,先后应用了大坝进水口及底孔门槽一期直埋技术;压力钢管空间转体“S”弯管段安装技术;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高落差和大跨度“满管溜槽+高速皮带机”入仓技术;底孔不锈钢复合钢衬现场分片组装技术等。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整体受控,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达到96.28%以上,确保了工程质量。
大坝进水口压力钢管运用国内首次采用的“双折角空间弯管”技术,安装难度巨大;底孔采用不锈钢复合板且顶板与底板不同截面与其他电站普通低合金钢板相比较,对焊接技术要求极高。
大坝在5、6号坝段设有放空泄洪底孔,底孔高程535.847米以上上游面设有牛腿,牛腿高程范围高程535.847米~高程548米,大坝牛腿浇筑采用6米升层技术,放空泄洪底孔牛腿根据牛腿常态混凝土及设计图纸中施工缝的位置,主要分三个施工区域。第一施工区域为牛腿常态混凝土与碾压混凝土同步施工区域,该区域范围高程532米~高程538米,第二施工区主要为坝体碾压混凝土施工区域,第三施工区为牛腿常态混凝土施工区域。
大坝最大仓面面积4805.29立方米,单次浇筑方量为21485.30立方米,受限于地形特点,大坝浇筑采用坝前4条皮带机、坝后一台M1500塔机和坝前一台QTZ7075塔机、左右岸各两条满管溜槽入仓;单条皮带由3条长65米皮带组合而成,总跨度195米;特别是左右岸坝肩槽布设的两条皮带机,皮带宽1.2米,带速5米/秒,达到目前国内的最先进水平;同时首次采用国内无人碾压技术和先进的智能化控制手段。
三河口水利枢纽通过建设“1+10模式”,即1个管理平台,10个监控子系统来实现施工期监控智能化技术。通过10个子系统的搭建,可实现对大坝建设全过程施工安全、施工进度、浇筑信息、碾压质量、温度控制和变形监测等信息的智能采集、统一集成、实时分析与智能监控。实现海量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各类监控数据的自动获取,确保数据的“实时、有效、准确和完整”,有效解决现场监控模式“不及时、不真实、不全面、不准确”的问题。
大坝浇筑首次执行清华大学无人驾驶碾压筑坝技术,无人驾驶碾压系统由GPS基站、无人驾驶碾压机、通讯中继站、远程监控中心等主要部分构成,具有RTK-GPS(一种先进测量产品,高精度GPS,实时差分解算,可得到实时厘米级的精度)高精度定位、无线局域网络通讯、自主运行管理等特点,其中远程监控中心是无人驾驶碾压系统的调度中枢,控制管理碾压机群协同作业。
规划到户帮与促 产业扶贫助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自2015年入场以来,项目部主动了解周围工区自然村的情况,自觉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发扬“扶危济困,共同富裕”的精神,主动为水田坪村40余名贫困户,累计发放慰问金、食用油、大米等物资400余件。三年期间,共投入帮扶资金60余万元,从教育扶贫到改善民生开展了一系列精准扶贫工作。
2018年夏汛期间,工区周围自然村石墩河和陈家坝村民唯一出行道路的木耳沟地段道路被洪水冲垮,原本不宽敞的道路变的更加狭窄,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得知情况后,项目部立即决定对损毁道路进行修缮,并制定了施工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在2周时间内,通过1台反铲、1台装载机、4台自卸车、2台搅拌机、2台电焊机等设备及大量项目员工的资源投入,共拉渣1.5万立方米,快速完成了近280米长、7米宽道路的修复施工任务,及时使该路段恢复车辆通行。
激发贫困户上进欲望是项目部帮助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思想战略之一,2018年,佛坪县石墩河镇多了120余亩良田。项目部主动参与到移民生产安置新造田地工程。将拓展区开挖的约9万立方米渣土拉运堆迴填至龙寺荒地,一个月内迅速完成了120余亩荒地的回填与覆土工作。
“一根根大棚支架迅速搭建起来,有这百亩良田,可以在汛前完成大棚种植天麻,今年必能有个好收成。”已经开始使用新造地的一位村名说道。
自入场以来,三河口项目部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扶持大河坝镇贫困户再就业,让贫困户能快速掌握到一技或多技之长,通过提供合适岗位及工资收入来助推工区脱贫攻坚。截至2018年底,项目部聘请贫困户担任项目保洁员、厨师、司机等岗位,共帮扶40余位贫困户,共计对其工资发放30余万元。
“帮扶贫困,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今后三河口项目部将会继续遵循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全力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与属地的父老乡亲一道,和衷共济,早日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项目部负责人说道。
一江清水送关中 引汉济渭惠三秦
从设计开始,引汉济渭工程就有了明确的使命:将汉江水通过秦岭输水隧洞调入关中各受水区,年均调水规模15亿立方米。用以满足西安、咸阳等城市及沿线工业园区用水,惠及2700万人,可补充500万亩耕地的农业用水,缓解关中渭河沿线城市和工业缺水问题。
陕西省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引汉济渭工程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向关中地区补充水源,对于陕西具有系统性意义,一方面缺乏活水水源的渭河将得以补充水源,冲刷下游河道;另一方面,长久受水资源困扰的陕北地区也将得以置换更多的黄河用水指标。”
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可支撑70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发挥关中水系骨干作用。可以有效改变关中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水的状况,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防止城市环境地质灾害。同时为陕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促进陕南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密切陕南与关中经济联系。通过水权置换,在黄河上争取更多用水指标,推动陕北黄河引水工程建设,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每年可增加渭河入黄河水量6至7亿立方米,有效补充黄河的水资源,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补充。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大坝工程的完工,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色将在秦岭深处徐徐显现,陕西水利建设史上又添一道坚固的防洪屏障,同时也将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陕西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