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在2019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主办、华北电力大学承办、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协办的“水力发电与扶贫攻坚”科普论坛上,专家学者们给出了答案。
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水电开发的扶贫作用巨大、全球公认”“水电开发具有减贫、减碳的作用”“水电扶贫是多方位的”等。
专家们认为“水电扶贫是全方位的”。通过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能够防洪减灾;通过大坝船闸改善航运条件、促进贸易,增加居民收入来源;再通过灌溉、旅游、渔业等的发展,能够实现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看来,水电扶贫是项目本身的扶贫,与依靠财政补贴的光伏扶贫有很大的不同(光伏扶贫,实际上是全国的老百姓用多付的电价来扶贫)。我国水电开发之后,不仅要隐形的造福于全国百姓(补贴电价),而且项目本身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对搬迁移民起到扶贫作用“水电的扶贫作用,是巨大的,是多方位的,是实实在在的,也是全球公认的。”
众所周知,贫困来自恶劣的自然环境。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80%以上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区,频发的地灾制约这些地区的整体脱贫。
经过水库多次蓄水的“免疫”考验后,水库库岸再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非常低。例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距震中仅十几公里的坝高132米的沙牌水电站,大坝后的水库库岸完好无损,而大坝前的自然边坡,滑坡、崩岸的现象则非常严重,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