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上下班,总被楼道里一股股浓郁的粽子香味包围着,不用看日期,就知道一定是端午节快到了。
闻着这带着丝丝甜香的粽味,思绪总会被牵回儿时的记忆。那时候,每每等着学校组织扫完墓就开始掰着指头盼端午,因为只有端午才能吃到一年中期盼慕已久的粽子,只有端午才能戴上母亲亲手做的漂亮荷包和五彩花线。那时物质匮乏,生活单调,任何一个节日都会让年幼的我们怀揣着渴望与期待,这也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理解和体会我们幸福指数飙升的时代。
而今,超市里虽然任何时候都会有全国各地、各种口味的真空包装粽子出售,但我却更喜欢记忆中的粽子味道。一片片粽叶,一勺勺糯米,一颗颗大枣,红白绿相间,在母亲粗糙的手中灵活的翻折、旋转,然后用棉线缠绕成一个个三角状的粽子放进一口大铁锅里,用水浸没,在柴火噼啪作响的焦香中看着沸水中的粽子慢慢变胖、变软......等氤氲的粽香代替了柴火的味道,那股香甜已经飘入鼻中,口中,飘出家门,然后在左邻右舍互相串门、聊节日送粽子的热闹中,传递着浓厚、悠淳,还有一份关乎质朴的爱的氛围。
随着岁月的流逝,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不管身处何方,每到端午节,那些过往的画面就会浮现在我面前,一种思念也会涌上心头,因为,一片粽叶,包裹着博爱的情怀;一勺糯米,洋溢着黏稠的清香;一颗红枣,饱含着快乐的味道。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快乐!”看着朋友圈里温馨的祝福,仿佛自己已浸在了那浓浓的棕香里。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的端午,虽然随着阅历的增长,知道了端午节有着赛龙舟、跑龙船、点河灯等不同的习俗,但还是常常感动于那传诵着屈原精神的端午节来历,因为这些成为民族象征的节日会暖暖地落进心底。
时间一直在滴答,但在这个烙印着屈原精神、满街飘满棕香的节日里,还有那门扉上的艾叶草和腕上漂亮的五彩线,都充满着馨香与温暖,让我们感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