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重温读书这一传承了千年的家风,很有时代的意义。一个家庭,当读书成为家风,自然书卷气十足。书读的多了,举手投足,待人接物,自然就会得体大方,看事情的眼界也会有独到之处,思想开阔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读书是最好的家风自古有之。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读书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告诫子孙珍惜时光,趁早好好读书。
皇室家庭也不例外。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无心读书。他父亲兴王心中担忧,将他关在书房里,罚抄一副家教对联: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规定每天抄100遍,否则鞭笞。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顿悟父亲的苦心,痛哭下跪于父亲面前请罪。从此,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用功读书。
清代名臣曾国藩,因为“好读书”让他位极人臣,半耕半读,勤俭持家”的家风,也让他的后代摆脱了“富不过三代”的铁律。书可医愚,可启智;可广见闻,可增知识;可与圣贤对话,可通古今大道。
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等为代表的钱家的家风,就是好读书。有人问钱家什么出那么多名人?科学家钱伟长戏说“我们钱家人喜欢读书,书读多了容易当官,当官的容易出名。”这种好读书的家学渊源相传至今,钱玄同父子、钱均夫父子、钱穆叔侄、钱学熙父子等钱氏后代,都是勤奋好学的典范。
当代作家梁晓声曾说过,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一个家庭里面,如果人人都喜欢看书,喜欢思考,那么,善良、诚信、孝顺……这些良好品质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
因此,从古至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书籍,多读总归是好的。一本合适的书,起码也要读三遍,第一遍,看懂梗概和序言以及尾页,了解本书的特点和独到之处。第二次阅读,记录书籍中的金句和道理,所以勾画描白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次阅读,就会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下笔如有神的感觉就出来了。
所以,书架应该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小时,父母为我买的最多的不是玩具、零售,而是各类书籍。父亲常说: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育人。母亲则以坚持写日记的方式告诉我,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当一切成为了习惯,金句就会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尤其是书读三遍,其义自现,更能体会到读书的那种茅塞顿开的快乐。
对我来讲,虽几经搬迁,但一直跟随着我的书籍却从未被丢弃,仍好好的立在书架上。闲时抽出一本,翻看几页,既是看书,也是回顾当年。还有些书,虽然早已泛黄不再翻看,但清扫干净、码放整齐,不为别的,只在为孩子传递读书这一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