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我与TBM的不解之缘
 在水电四局砥砺奋进的60年进程里,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抒写了无数动人的故事。而我想要分享的是四局第一台双护盾TBM—“兰州新水源二号”的故事。
  2015年9月30日,我从昆明回到刘家峡,四局钟艺谋副总经理让一直从事设备设计制造的我,负责这台TBM前期技术谈判及设备监造。从此,我便与TBM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TBM一无所知的我,只能通过网络学习有关设备知识。恰好当时聘请的技术专家来到了项目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一一进行请教。通过与专家对话,我对设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来,我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这台TBM相关资料,对设备前期图纸和技术要求进行详细研究。同时,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边学习边总结,在学习中积累知识,不断成长。我仔细研读TBM竞争性招投标文件,掌握TBM在招标中的要求及设备制造商投标时提供的技术参数,力求通过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数据,校核TBM采购合同中的相关技术条款,确保制造出来的TBM更加切合施工实际。
  合同签订后,由我负责设备监造工作。因TBM设备涉及专业多、设备系统庞大复杂。为了使监造人员能尽快掌握设备监造要领、提高现场监造人员的工作监督执行力,我编写了四局第一本设备《监造大纲》,并得到了领导的认可。监造人员通过学习《监造大纲》,规范了监造过程中的掌握要素,提升了整体理论水平,为TBM保质保量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入监造现场后,为了尽快熟悉该设备性能及设计理念、主要质控点,我白天深入现场虚心向中铁装备的工程师和工人师傅学习请教,晚上加班熟悉监造图纸和质量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基本掌握了该设备的质量控制要求和设备性能。通过前期的努力学习和自身20多年从事机械制造的专业功底,在监造中,我能及时发现设备组装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与中铁装备的技术人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沟通。监造过程中,中铁装备只提供纸质版图纸,CAD电子版图纸属于加密文件,且图纸上对关键设备的尺寸未进行标明。我只能在下班后,在中铁装备的加密电脑上进行学习,并将未知的尺寸在纸质版图纸上标注,然后自己在CAD中重新标记主机、设备桥等主要部件图,便于后期TBM现场组装及后续设备改造。
  在与中铁装备的通力配合下,四局第一台TBM于2016年1月10日在成都成功下线。从设计到制造下线历时5个月多月,比一般TBM制造周期缩短5个多月。
  设备运输至施工现场后,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为了做好组装工作,我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克服冬季施工不利因素,打破常规、制定了周密的抢工措施和技术方案,提前组织施工力量进场,将组装调试任务具体分解成周、日、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段,错开吊装时段,见缝插针,确保组装调试科学、有序。我们冒严寒、顶风雪、日夜奋战。为了确保始发仪式如期举行,在攻坚阶段,我带领团队连续工作二十多个小时。2016年2月4日按时实现TBM始发,从进场到组装仅用15天,创造了国内TBM组装的高水平记录。
  “兰州新水源二号”TBM是中铁装备自主设计、制造的首台双护盾TBM。由于工期紧,制造时间由原来的10个月缩短至5个多月,在掘进过程中出现了PPS导向系统不稳定、刀盘系统问题多、管片运输系统不能满足TBM快速掘进的运量要求,TBM设备上的污水排放系统不能满足清污和排水同时进行,注浆系统水泥罐容量不足且与TBM掘进速度不匹配等问题,设备性能考验一度受阻。由于我一直负责与中铁的沟通联系,项目领导把TBM设备改造的任务交于我。为保证设备各项性能与施工实际相匹配,我通过召开设备专题会、现场勘察等形式及时与中铁装备沟通联系,提出整改建议,明确整改要求、整改时间。在整改过程中,按照“先主后次”的原则对各项系统进行改造,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
  在掘进过程中,由于PPS导向系统的不稳定,TBM掘进姿态不稳定,精确贯通受到影响。我多次进入现场观察,发现由于PPS导向系统在计算时没有考虑盾体滚转,导致测量出现偏差。为此,我要求将PPS导向系统换成VMT导向系统。VMT系统较稳定,较直接地显示盾体姿态,对掘进中的盾体滚转实时监测,一旦滚转随时纠偏,保证了掘进姿态。
  针对掘进过程中TBM刀盘上的喷水管路裸露,掘进过程中岩石掉落管路极易受损影响掘进。我与中铁装备沟通,对管路外围用槽钢进行了防护;刀盘回转接头供水管前期为棉线软管,在回转过程中易磨损,现已更换成高压钢丝液压管路。对于中心刀易损坏问题,经更改中心刀刀座,优化中心刀装配工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优化后的刀盘系统磨损均在正常范围,为项目部减少了刀具成本,同时提高了掘进速度。
  解决刀盘问题的同时,我也对管片吊运系统进行改造完善。在更换新的管片吊机的同时,增设管片卸载器。新的管片吊机在有卸载器配合后,可以实现吊装三层管片,保证了每列整编组运输的管片一次卸载完成,机车可以同时完成其它材料的卸载、出洞,各工序同步作业,提高了掘进速度,也提高了机车的利用率。
  为了保证清污水箱时不影响排污水,我主张在后配套41号台车左侧增设了一套排污系统。通过对排污系统能力的完善,两个污水箱可以交替清污,确保了洞内污水不间断排放,避免了主机被淹的风险。
  后配套上的注浆系统分一次注浆和二次注浆。一次注浆采用进口的HANY高速制浆机和储浆罐,上料采用螺旋输送机供料,注浆能力高。二次注浆系统采用国产双液注浆机。只有制浆机,无储浆罐,上料采用人工装拆袋装水泥,注浆能力相对较弱。但根据EPC和监理要求,注浆要采取连续注浆工艺而TBM后配套设计特点,底管片注浆的位置只有在设备桥的位置,进入拖车后,因后配套前部的设备、风筒、皮带机和机架干涉,无法实现连续注浆,且注浆用的干粉,随着运距加长,材料供应也无法满足。因此,必须对后配套注浆系统进行完善。为此,我要求中铁装备拆除17号台车上的厕所,在此位置加装高速制浆机和3立方储浆罐,拆除18号台车上的休息室,加装7立方米的粉罐和螺机,同时增加了粉罐吊装的平移系统。在后部36号、37号台车加装500升储浆罐和注浆机。通过以上改造满足连续灌浆和提升注浆能力。
  通过上述改造,TBM在性能考核中各项数据逐渐满足要求,得到了监理的一致认可,设备性能改善,圆满实现了首段贯通。
  TBM首段贯通后,面临1496米滑行。在滑行过程中TBM不使用其掘进使能,刀盘不转动,但安装全环管片、豆砾石回填、灌浆、皮带延伸等其他工序正常进行,正常皮带机延伸每掘进250米进行一次硫化皮带,需要停机10小时。此次滑行长度1500米,需要进行6次皮带机硫化,耗时60小时,加上设备等不确定因素,仅皮带硫化需要耗时近3天时间。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施工效率,我与皮带机厂商共同设计,对皮带硫化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将TBM滑行过程中连续皮带机快速运行技术应用其中,通过技术创新增加张紧装置,提前将硫化好的皮带放入储带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在滑行过程中连续皮带硫化不占用滑行时间,从而加快了滑行施工的总体效率,利用52天完成了全部的滑行任务。
  作为四局首台独立施工的双护盾TBM,在施工过程中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相关问题,我在找团队操作原因的同时,也找设计制造的原因,力求通过多方面的结合,将设备性能发挥到极致。在大家的努力下,改造完成后的TBM创造了最高日进尺60米、最高月进尺900.6米的记录,达到了国内TBM硬岩掘进的较高水平,并于2018年1月底率先实现全线贯通,赢得了各界的赞誉。
  虽然四局首台双护盾完成了它的首次使命,但是我与TBM的故事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