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万山丛丛石凿凿
——新疆阿尔塔什库区道路项目施工纪实
  他们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水电人。他们用勤劳和汗水书写了对水电事业的忠诚,用行动和付出诠释了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文化。
  ——题记
  在中国最后送走晚霞的“西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头顶朝霞、脚踏余暮,他们恪尽职守、无私无畏,奔走于危峰兀立和下临无地之间,用智慧和汗水攻克技术难关;在帕米尔高原群山环绕的沟壑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忍住清苦、耐住寂寞,终日与群山为伍、和星辰做伴,他们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倾尽全部心力书写忠诚与担当!他们便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水电人,他们用勤劳和汗水书写了对水电事业的忠诚,用行动和付出诠释了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文化。
  服从安排坚持目标管理
  2018年8月,分局中标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库区道路淹没专项恢复工程施工第四合同包,中标金额2.8亿元。该路段路基宽度4.5米,路面宽度4米,路肩0.25米,路面结构采用15厘米级配砂砾路面。沿线共设置大桥3座、中桥1座,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及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860米长隧道1座,交通安全设施由相应交通标志及里程碑组成。主要施工内容包括路基、桥梁、隧洞、防护、涵洞、过水路面施工以及临建工程等。此标段工期为11个月,计划2019年6月30日完工。
  自分局承建阿尔塔什先期进场路工程以来,先后完成了导流洞、右岸交通洞、2#深孔龙抬头、发电洞、库区道路等13个合同标段的施工任务。这些成绩得益于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是他们用“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工匠精神,打造了一张张亮丽的名片、铸就了一个个无形的品牌。
  俗话说:从容背后是艰辛,光彩背后是付出。阿尔塔什库区道路工程位于喀什地区莎车县霍什拉甫乡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的交界处。这里地形复杂,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被称作“万山之州”。夹在两座大山中间的一条狭长小路,便是通往外界的主干道。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连绵起伏的土石山,让人单是看看就会不寒而栗。令人望而生畏的是,这项工程从路基到桥涵、从主体到附属,施工面几乎都在半山腰。复杂的地质条件加上紧张的工期,无论是施工措施还是技术难度,对于刚刚组建的库区道路项目部而言,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披星戴月、栉风沐雨,不愿山高路再遥。为确保进场后施工扎实推进,项目部前期筹备人员早早带上领导的嘱托,奔赴一线进行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当其他参建人员接到通知时,也没有一个人因为条件艰苦表现出丝毫的犹豫,全都选择了绝对服从,并第一时间奔赴施工现场。为保证项目按时建成通车,项目部克服协调难、工期紧、任务重等重重困难,科学组织力量、优化施工方案、细化时间节点,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10月6日,石方开挖施工正式启动;
  10月18日,阿孜巴勒迪尔大桥首根灌注桩成功灌注,正式拉开大干序幕;
  11月4日,首榀预制箱梁顺利浇筑完成;
  11月20日,3号洞出口最后一公里道路顺利打通,为后续3号洞双向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部始终坚持“高起点开局、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建设”,带领全体参建人员艰苦奋战,只为坚守“6·30”顺利贯通的目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甘当铺路搭桥石子、劈山开隧斧凿、跨越河川桥梁的水电人与时间赛跑、与险阻较量,我们才有机会逐梦天山下,启程再出发。
  精准施工树立标杆形象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是叶尔羌河最重要的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库容22.4亿立方米,装机规模79万千瓦,被誉为新疆的“三峡”工程。该工程先后两次被写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四次全国民族工作会”会议文件,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2019年,这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即将迎来历史性的一刻——下闸蓄水。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由于原投资人原因,历经停工、建设主体变更、复工的转折,库区内淹没道路的恢复建设过程异常曲折,成为制约阿尔塔什水利枢纽下闸蓄水的最后一个瓶颈,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项目经理发出铁令“越是急难险重就越能够考验我们,无论难度多大我们都必须全力以赴,直到成功。”号令一出,项目部立即集中优势兵力组建决策团队和施工队伍,优化配置人员、物资和设备,展开了一场库区道路大会战。为尽快适应线性工程管理的新模式,高标准完成项目建设任务,项目部建立了由生产副经理分段负责的长效机制,并组织施工队伍进行分段施工,有效确保了各道工序的有序衔接。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上下一心,不讲条件讲风格、不讲困难讲实干、不讲得失讲奉献”,处处展示出“标杆企业”的良好形象与行业风范。特别是在工期压力空前紧张的时期,在阿尔塔什发电洞工程主动调集大量施工和管理资源驰援库区道路工程,有效保障了库区道路项目部的有序施工和质量受控。
  阿孜巴勒迪尔大桥,是全线少有的桥梁之一,也是制约全线贯通的最大瓶颈。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项目部组织调配熟练施工队,从扎钢筋、装模、预应力张拉和混凝土质量控制等环节深挖潜力,并安排班组轮流工作,加快梁板预制速度。预制梁期间,由于施工队伍一味追求速度、抢抓节点,造成了对箱梁钢筋绑扎要求不严、不规范等问题。项目部对此采取“零容忍”态度,严格落实质量追究制度,及时安排技术人员对重点部位及关键工序进行全程监督和追踪,直至质量隐患全部消除。
  前路无穷长,特殊节点总要掌舵者举旗定向;施工无坦途,紧要关头仍需参建者勇毅担当。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人抱怨,更没有人退缩,因为每一位参建者身上都涌动着“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主动性,心头都洋溢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为保障后续工程进度,项目部不断优化调整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案,采取“见缝插针、多点开花”的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打通了3号洞的出口道路,为实现双向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最大限度降低火工品对工程进度的影响,项目部广大干部职工各显神通,有的想方设法联系供货商解决库存,有的抓紧租赁运输车解决火工品运输问题,只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在工程一线持续向困难宣战的,还有太多太多拼搏的身影。是他们,用思想引领方向、用本领凝聚人心、用实干打开局面。
  精准扶贫践行企业责任
  距离施工现场不远的阿克陶县恰尔隆乡,是新疆克州所辖一市三县中的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该乡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总人口却只有5258人,由于长期以来技术、人才、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的匮乏,导致了这里出现了“一方水土难以养育一方人”的尴尬局面。
  为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项目部积极与恰尔隆乡政府进行对接,并联合开展了“企地共建·真情帮扶”活动。始终坚持扶贫方式与贫困情况的深度融合,使帮扶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在日常走访中,加强与贫困家庭的沟通交流,了解不同贫困家庭的实际需求,帮助其理清致贫原因,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如贫困家庭中有富余劳动力,但因文化水平低等原因没有稳定工作,项目便在建设期间为贫困劳动力搭建就业平台,帮助贫困人群实现就近就业。截至目前,已安排20名贫困家庭人员在项目部获得工作岗位,解决了20个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同时,在后续工作中,对有知识、有技术的务工人员,提供相应的技术、管理岗位以便得到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提升,积极构建社企一体的帮扶格局,推动帮扶由制度化、规范化向网格化、立体式的发展模式转变。
  精准扶贫,凝聚着央企的社会责任;助力攻坚,展示着公司的无疆大爱。库区道路项目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并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前行,源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守,源于勇于担当、书写大爱的责任,更源于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内在动力。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这支不惧怕任何困难的优秀团队,犹如那插入悬崖峭壁的钢锥,已然在困难中锻造成为公司在新疆片区的中坚力量。他们用钢铁意志凿开了穿山隧道、用奋力拼搏践行着企业精神、用勤劳双手奏响了铿锵音符、用无私奉献书写着豪迈人生。正因为有了这样坚韧而团结的队伍,阿尔塔什库区道路项目部才能用万山之中的凿凿之音铺筑坦途,用奉献和忠诚书写建功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