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是蒙语“金色世界”的意思,它因为海子的诗歌、外星人遗址、情人湖等被闻名世人。“母亲河”巴音河穿城而过,百年来,无私养育着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夏季这座戈壁城市城在林中,水在林间,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
但随着德令哈的城市规划建设,人们需要充足的水,还需要富足的电。经勘测研究,人们发现巴音河上游流经的蓄集峡河段山势陡峻、水流湍急,年径流量3.2亿立方米,水力发电理论蕴藏量7.98万千瓦,是一个水能资源蓄集的“富矿”。于是,“母亲河”再次无私地向生活在这里的儿女敞开了怀抱。
2014年5月,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被国务院列入全国172项重大节水供水水利工程,并进入前期施工阶段。2014年8月11日,中国水电四局中标承担引水发电洞三标段工程。
8月14日,中国水电四局蓄集峡工程项目部在毗邻巴音河畔的峡谷中正式设立。和城市相比,地处峡谷的项目部是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海拔达3000多米,信号全无。且山崖陡峭、峡谷纵深,沿河两岸荒芜寂寥、沙尘肆虐且常年低温,空气稀薄,六月飞雪”的景象不足为奇,除了石羊、苍鹰、旱獭,几乎再看不到其他生命迹象。
面对这样的情景,四局的建设者们没有退缩,在零下25度的室外,他们迎着凛冽刺骨的寒风,漫天飞舞的风沙,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基土换填、场地硬化、水电安装等临建工作,率先完成项目部的营地建设任务。
510天,水电四局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和雷厉风行的工作态度、良好的现场施工管理赢得了建设单位、监理的充分好评和信任,为后续工程中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12月14日,喜报传来,中国水电四局中标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工程;2016年4月25日,中国水电四局再次中标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引水发电洞进口、放空洞出口闸室塔架工程。
枢纽主要建筑物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放空洞、生态基流放水管、前期放空钢管等组成。溢洪道位于左坝肩,引水发电系统布置在左岸,电站厂房位于峡谷出口附近。
2016年4月15日,蓄集峡水利枢纽大坝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蓄集峡面板堆石坝填筑量为420万方,是整体施工的重中之重。项目部对料场开采、骨料拉运、上坝卸料、摊铺碾压、质量检测等各环节进行精准控制,并采用“智能碾压控制系统”、“无人值守电子称重系统”等科技手段全面为填筑施工提质提速。同时,以“践行新思想建功新时代”劳动竞赛为契机,抓紧夏秋季节黄金施工时段,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科学制定施工计划,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施工工序,加强施工质量监管,全面落实各项汛期安全措施,使施工生产呈现大干快上的良好局面,工程形象日新月异。
2016年6月完成砂石骨料筛分系统、拌和楼建设。
2016年6月18日完成四区开挖施工。
2016年12月3日11时56分,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功截流。
2017年4月18日完成趾板“X”型调整后的二次开挖工作,并进行了大坝坝基及趾板基础面的验收工作。
2017年6月30日完成溢洪道边坡支护,左右岸趾板边坡支护工作。
2018年1月3日完成引水发电洞K3+956.32-K5+693段开挖支护工作。
2017年12月31日完成大坝面板一期3415米以下填筑施工。
2018年9月28日完成左右岸趾板混凝土浇筑施工。
2018年11月9日完成溢洪道引渠段混凝土浇筑施工。
混凝土面板是面板堆石坝的“脸面”,其浇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形象和企业形象。对此,项目部高度重视,精心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合理配置滑模施工人员设备,反复优化施工工序和工艺,严格控制内部和外观质量,克服了雨季和汛期洪水干扰、高边坡施工等不利因素,经过80多天的连续奋战,于2018年9月16日顺利完成了一期面板浇筑任务。精美平整的施工质量得到了青海省、水利部、业主等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截至目前,蓄集峡完成大坝填筑395万立方米,剩余25万立方米,挤压墙设计量11800立方米,已完成8349.1立方米,剩余3450.9立方米;溢洪道混凝土21691.184立方米,完成14490立方米,剩余7201.184方;面板混凝土总设计量为26828.46立方米,完成一期面板浇筑9538.5立方米,剩余二期面板混凝土17289.96立方米;固结灌浆设计量为10936米,完成7138米,剩余3798米;帷幕灌浆设计量32021.1米,完成17071米,剩余14950.1米。
良好的履约背后,靠的是优质的项目管理。在项目生产管控过程中,项目部按专业、部位落实责任制。项目班子成员靠前指挥,对项目进行前期策划,项目部优化资源配置,将庞杂的施工任务细化分解到各类小计划中,并及时纠正现场实际与合同履约偏差,使施工管理环环相扣,有序推进。通过召开生产周例会、制定奖惩细则等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参建者的施工积极性,确保了各项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制度建设是项目管理的先导。项目部坚持“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益化”管理理念,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化管理措施,并且明确责任人,细化职责范围,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同时,项目部在精研合同基础上,加强工程前期策划,自主体工程开工以来,项目部施工进度、经营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计划目标,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安全是企业、项目管理的生命线,蓄集峡项目部牢记“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施工理念,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建立制订管理制度23项,完成安全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和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工作,严格执行“班前五分钟”安全交底制度和日常巡视、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安全生产会议和宣传教育培训。2017年8月,项目部建成了水利水电行业首座安全体验馆,创新了安全管理和教育的模式,通过员工切身体验,极大提高了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真正达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消除隐患”的目的。
质量是企业立于市场不败之地的保障。自工程施工第一天开始,项目部就提出“建精品工程”的口号,并制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狠抓“严、谨、实”,严格执行“三检制”,严格执行质量奖惩制度,强化过程控制。项目部对于车辆设备及进场原材料严格把关,组织质检人员对重点施工部位实行旁站制度,严防质量问题的产生。同时,项目部制定了各类专项技术方案,防止低温冻裂对工程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工程质量。
“创新”是企业发展和项目管理的灵魂。相比传统的项目管理,蓄集峡项目部人员虽然减少了三分之一,但创造的效益却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一切都是创新的成果!以枢纽施工建设、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项目部技术创新小组发挥了巨大作用。小组研发的一种新型智能型止水的滚压一次连续成型压延机,具有加工尺寸精准、成型质量好、可加工W、F型止水、定长切断、操作方便、加工成本低等诸多优点,特别是通条连续成型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铜止水压制由以前的100米/天提高为120米/时;针对上坝料的施工特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施工面上安装了两套无人值守电子智能称量地磅系统。该系统将采集保存每一辆过磅运料车的车牌号、运料重量、经过时间等信息,并把称重数据及时精准地上传到管理单位,为大坝填筑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撑平台,节约了人工成本;为进一步保证大坝施工质量,项目部采用了智能化碾压系统(智能连续压实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了碾压施工过程中关键技术指标的自动化采集与分析计算,保证了施工数据完整性、及时性,且数据的共享性便于各方管理,做到了过程中的有效控制,也提供了数据的快速查阅功能,确保了施工过程的可回溯性;项目部将视频监控系统运用到大坝施工管理中,可以通过后方随时监控到各个施工面施工情况、现场安全管理、质量控制等情况,实现了对施工现场的可视可控化管理,有效提升了项目部的施工管理水平。依靠创新,项目部节省了成本投入,产生经济效益965万元。
此外,项目部党群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在不断加强思想组织建设的同时,搭乘劳动竞赛、岗位技能练兵大赛、“青年文明号”等有力载体,不断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做深、做细、做实各项基层党建工作,在项目部内部形成了强劲合力。
再伟大的工程,最终要归回到人本身。在蓄集峡,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方针。在项目建设前期,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和完善了食堂、洗澡间、卫生间等设施,并增设了太阳能热水装置、无人值守供暖装置、饮用水净化装置等,让建设者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除了满足大家的生活需要,公司也在关注着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公司工会和分局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职工之家、标准化篮球场、图书室、健身房、创新工作室等文体活动场所,并承办了公司“文化托起梦想·劳动铸就辉煌”等职工文艺巡回演出,职工业余生活丰富,幸福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
人心齐,泰山移,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蓄集峡项目部先后获评“先进项目部”、“先进基层党组织”、“优胜班组”、“四好领导班子”等多项荣誉,王贺同志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惠勇同志荣获“优秀共产党员”、“青海省青年职业技能导师库第一批导师”等称号,再次提升了蓄集峡建设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4年坚守,巴音河畔建设
4年坚守,巴音河畔建设者奋进的步伐还未停息。每个建设者心中,都有一个梦,要让那一泓碧波浇灌出的千里沃土,点亮万家灯火。为了实现这个梦,你看,四局建设者们又加紧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