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水电情缘
  2016年的7月,我走出象牙塔来到水电四局报道,和一些新入职的大学生对四局感到新鲜好奇的心境有些不同,我对四局却有些“亲切熟悉”。我是一名“水电三代”,1985年父亲接了爷爷的班,在龙羊峡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三峡大坝、积石峡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羊曲水电站……都留下过父亲征战的足迹,父亲与我,也从此与水电四局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来四局报道的第二天晚上,我见到了十多年未见的发小,五岁那年我跟随父亲来到了三峡,与发小结识,我们一起相伴了童年的快乐时光。那晚发小和我说,真想回三峡看看。是啊,我也真想回那个满载我儿时光景的地方去看一看。
  当时光的齿轮迅速倒转,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童年里遇见的人、听到的话、看过的景、经历的事,在脑海中像电影胶片一样一帧帧回放着。
  我想去看看望家坝,那个有一排排平房的地方,水渠里到处是可怕的红色“吸血虫”,长大后才知道那是钓鱼用的红虫。我们曾玩耍的篮球场,晚上昏黄的灯光下,吃过晚饭便聚在一起玩着“电棒被盗”(一种游戏名称)、捉迷藏、跳皮筋不亦乐乎的那些小伙伴,有些名字甚至还能回想起来,李倩,何静,金玉敏,毛毛……如今我们都长成大人模样,时别十多年,现在的你们又都在哪里,过得还好吗?
  想去看看环保公园,冬天遍野的腊梅花,夏天嬉耍的游泳池,还有温家宝总理题字的石头,是否都还是昔日模样?
  想去看看毛公山,那座酷似毛泽东主席卧像的山峰,它既见证了我去宜昌读寄宿学校离家不舍的眼泪,又见证了我每周末节假日从宜昌回家路上的喜悦。
  想去看看小洞天,那个见证了一对对新人牵手走进婚姻殿堂的地方。
  想去看看青云公司后面的那片职工公寓楼,小时候天真的以为台阶旁种满的竹子树下会有大熊猫出现。在院子里的石榴树下是姐姐教会我唱的那首《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它在我的心里呀生了根……现在听起这熟悉的旋律,便红了眼眶。
  我还想去看看陈家村、长江大桥、秭归、中华鲟……
  我爱三峡,爱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爱那里绿色的“草香气儿”和下过雨后潮湿的“泥土气息”。三峡,就像“望家坝”这个名字一样,望着家的方向,一词尽释一群水电人背井离乡的酸辛与思念亲人的苦楚,四海为家早已是他们的生活常态,由于长期过着流动的生活,钻山沟,住峡谷,斗风沙,战严寒,砺酷暑,他们养成了很强的适应艰苦生活的能力,到处都能安营扎寨。他们以荒野山河为家,与日月星辰为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父爱如树袁绿荫如诉
  小时候在三峡,记忆中总是父亲汗水浸湿的工作服、下了班还响个不停的报话机以及上完夜班累瘫昏睡在床的场景。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患了水痘,疼痒难忍,父亲将我从寄宿学校接回来帮我抹完药就立马奔赴工地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任务中,当时正值夏天最热的时候,室外温度能达到三十六七度,父亲的胳膊都晒脱了一层皮,还捂出了痱子,即便这样父亲也只是抹了爽身粉草草了事,施工高峰的时候12个小时都待在工地,饿的时候经常就是一袋方便面就打发了。
  三峡大坝结束后,我便和父亲分开了,我一直在刘家峡念完了初高中又去外地上了大学,而父亲则辗转于各个项目,一年都很难见上一面。不善言辞的父亲在电话那头总是寥寥数语,除了嘘寒问暖便是固定的“铁三句式”:你在干什么?吃饭了吗?吃的什么?以至于有些时候父亲对我的记忆还停留在从前。今年过年的某天早上,父亲给我冲了一杯奶茶,待我起床后高兴地说“给你冲了杯奶茶你赶紧趁热喝啊,你不是最爱喝奶茶了嘛”。我看了看父亲,抱怨地说道:“爸,我14岁去积石峡看您的那会儿爱喝奶茶,而如今已经24岁了,早就不爱喝了”。父亲尴尬的挠了挠头,我不禁湿了眼眶,为说出的话而感到懊悔不堪。父亲一直对我心存愧疚,虽然他从不曾说“我爱你”,但我知道他一直视我如珍宝,父亲的爱无言却都藏在见面便做一桌可口的饭菜、离别时偷偷抹的眼泪、包括那“铁三句式”里头。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父亲不再年轻,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岁月渐渐压弯了他笔直的背,如今的我已差不多与父亲齐高。父爱如树,绿荫如诉,从不曾缺席。不管在他身边,还是电话那头一声短短问候,他的肩膀随时借我依靠,总能令我心安。
  沿着父辈的足迹
  作为一名“水电三代”,我继续沿着父辈们的足迹跋涉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陌生的是融入后发现这是一片崭新天地,与父辈们的描述不尽相同。今年7月中旬,我来到了玉树州国庆水库工程项目部,来之前曾援建过玉树的姨父一直在旁细心叮嘱:“红景天买了没有啊?多带点厚衣服注意保暖,那边紫外线也强注意防晒,晚上尽量早点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姨父口中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的“玉树”似是一只“拦路虎”,让我有些畏惧,于是我打开百度的搜索框想要多了解一些当时玉树援建的情况,映入眼帘的是8年前一场地震让玉树变得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在中国电建各援建队伍战天斗地、倾情奉献下形成灾后重建的强大合力,书写了永垂千史的恢弘篇章,让世界为之动容。水电四局援建大军也是其中的一支,三年多的负重前行,他们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克服诸多困难,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玉树速度和玉树奇迹”。
  此番来到玉树,我依旧从事“党政宣传”,我喜欢用相机记录光阴的故事。镜头里的玉树现如今一幢幢漂亮的住房错落有致,高水准的学校和医院拔地而起,犹如一片魅力锦绣之地。镜头下项目部的全体员工在海拔4300米高原上已经奋战了半年多,他们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与玉树恶劣的气候、瑰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继续延续着“玉树精神”,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把四局人最美的情怀再次奉献给了这片宁静而古老的雪域高原。而古老雪域神山深邃的目光,亦凝视着建设者们坚韧的身影,见证了他们如山般厚重的情怀。
  站在今天,回望曾经,倍感珍惜。父辈们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数二十载光阴如箭,我们在四局的怀抱里褪去稚气,四局在我们的奋斗中蒸蒸日上,父辈们留下了无所畏惧的精神,我们则传承了为水电事业而战的血脉。今天的我们正沿着父辈的足迹,突破父辈的视界,延续四局人“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精神,昂首阔步、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