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安徽,春风和煦,油菜花盛开。王师傅蹲在无为县苏塘水库2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的施工现场,全副武装,左手执面罩、右手握焊枪,闪烁的弧光、飞溅的焊花,把他脸庞映衬得格外刚毅。
长袖、厚外套、厚裤子、厚胶皮手套、安全帽、防护面罩,不惜与骄阳同行,与高温作伴,虽挥汗如雨,仍无怨无悔,用“焊水”在钢铁上书写着自己的中国梦,这就是我所熟知的这位焊工师傅。近30年与钢铁为伴,焊枪为友,也因此导致王师傅的手又粗又黑,满是结痂的疤痕,胳膊也有被烫伤的痕迹。
“电焊工着实苦,要把技术做到炉火纯青,就需要付出多于人千倍万倍的汗水。常年身处一线的电焊工,浑身都是疤,衣服全是眼儿。”这就是焊接技术工人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时间久了,眼睛也会感到不适。只要拿起焊枪,双目就得紧紧盯着焊接点,时间久了明亮的火花刺得眼睛生疼,再加上夏日的高温或者冬日的苦寒,伤痕刻在心上。特别是焊工学徒,为了保证正常工作,晚上也会用凉水冷敷眼睛,缓解疼痛和疲劳。
我2016年毕业刚到羊曲水电站项目参加工作时,王师傅是我在车间认识的第一位焊工师傅。崇山峻岭、荒山野地、人迹罕至的羊曲,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王师傅主动迎难而上。在羊曲水电站水轮机埋件制作时,他和工友们日日在黎明的星辰中动身,披一身霞光,用“焊水”铸就了一件件优质产品。
艰苦的施工环境让很多年轻人萌生退意,我也不例外。但自从在车间实习认识了王师傅,这种退意荡然无存。王师傅和我自己的父亲同龄,容貌却更显苍老,仍然坚持在一线,这种“匠人匠心”的精神和举动,时时刻刻都在感化、激励着身边的人。王师傅和众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员工一样,远离家乡,将青春和热血抛洒在祖国建设的舞台,用手中炽热的焊枪“绣”出了最完美的艺术品。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高原水电人把苦扛在肩上、把泪兜在眼眶、把汗留在羊曲、把思念留在心底、把身心投到焊接中,切实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感受到了四局人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拼搏精神。
在外人看来“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动作,但对电焊工人来说,并非易事。王师傅说:成为电焊工人,首先要过“蹲”这一关。为了能蹲得住,每天得刻苦训练,掌握要领。在羊曲水电站水轮机埋件制作紧要关头,王师傅一蹲就是一整天。
斑痕清晰、纹路粗深、指甲盖黑黄,每天与钢铁和闪耀的“焊花”为伍,这是水电四局一线焊工的特征。但正是这样的一双双充满力量的手筑起“四局”的坚强,让“四局”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让“四局”的一个个壮举呈现中华大地,让“四局”精神融入祖国发展的洪流中。
历史于时序更替中前行,梦想在砥砺奋进中实现。60年栉风沐雨,凝聚着无数“四局人”的辛勤汗水,一个个充满激动人心的时刻定格为难忘的历史记忆,汇成涌动的时代大潮,澎湃着60年来的崛起和跨越。
60年的风雨兼程、披荆斩棘,造就了“四局人”的“传世匠心”。“四局人”竭其心智、穷其心力,呼唤“工匠精神”,向“中国制造”新高地冲锋。
走过了极不平凡的60年风风雨雨,面对复杂考验、“四局人”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绘制了一幅幅宏伟的画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局人”不忘初心,劈波斩浪,逐梦前行。
新时代孕育新希望,承载新梦想,时间不会暂停和倒转,新征程没有休憩的港湾。“四局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的创业激情,笃定拼搏之志,高扬进取之帆,凝聚共识、同心协力,谱写发展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