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造田察尔汗
  人的记忆是很奇特的,无论是对那些个里程碑式的大事,还是人生中起起伏伏的实事儿,抑或只是某个瞬间发生在同事们间“鸡毛蒜皮”的小事……,你预先不会知道,什么会被记忆定格,什么会随时间而遗忘。记忆就像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大浪淘沙,脑海中留下来了,便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这种永久性的定格将铭记一生。
  我毕业分配来水电四局工作,转眼已25年了。时光如梭,川流而过,搜索曾经的过往,被定格于脑海中的,就有我们在察尔汗盐湖中筑堤坝造盐田的那些事儿。
  记得在2000年初,就在人们欢庆新世纪、欢庆千禧龙年到来的时候,我工作所在的刘家峡铁路专用线,却陷入了自1965年建成通车以来最困难的境地:沿线厂矿企业有的停产倒闭,有的生产不景气,导致进出专用线的货物量锐减,微薄的货运收入难以维持铁路分局这个老单位的运转,近400人的职工队伍面临吃饭难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分局局长张殿华说:“背后有强大的水电四局和过硬的水利水电施工一级资质做支撑,我们抽调一些人投标搞工程去。没别的办法,也只有‘走出去’‘试试看’了”。
  2001年6月5日,走出去”试试看”的想法终于有了实战的机会了。几十年来曾以铁路运输为主业的铁路分局中标了“大”工程-察尔汗盐湖筑坝工程。该工程当时标价1680万元,这在20年前,是不小数目,后来变更追加,竣工结算额为2490万元。工程地点就在青海省的察尔汗盐湖。就在那儿,我们将为青海盐湖集团建设100万吨钠盐池盐田工程。
  记得后来有人曾问我,你们去过的察尔汗盐湖有多大?我说,光我们建造的那个“盐池子”就占地35平方公里,每个“分隔池”都能行航采盐船,但比较整个盐湖区,它就是个小不点。你想想有多大!
  早就听说过,青海的察尔汗盐湖是世界第二大盐湖,地上盐、地下卤,地球人能吃1000年,盐路可铺到月球上……的确是个富“钾”天下,镁”不胜收的地方。盐湖初期卤水是钠盐、钾盐、镁盐、锂盐等卤族混合物,卤水入池后,钠盐先析出,所以工程叫钠盐池。那里有万丈盐桥的雄浑,有高原极地的广袤,有巍巍昆仑作依托,系入藏军事的要略……是青藏高原上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就在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一群来自铁路运输岗位的“转业军”集结组成了项目部。我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铁路运输的岗位,第一次到“外面的世界”去工作、第一次接触工程施工。这许多第一次,对这个新组建的团队是考验,对派出单位也是一种煎熬啊。我们能干成吗?有嘀咕声。
  作为项目部的一员,我也是要面对“第一次”的考验的。俗话说: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都是需要磨砺的。要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看似不可能的局面、前进路上的万千困难……就是对企业、对个人的一种磨砺。尽管接受磨砺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有伤筋动骨的时候,但勇敢面对了、努力克服了,最终我们将收获成长,将过程转化为前进路上的精神财富。曾记得,离家去项目上时,我结婚才一年多,妻子休完产假也上班了,刚满六个月的孩子是由七十岁的岳母帮衬着带的……。这一切,对长期从事电站建设的水电人来说,大概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可我参加工作不久,内心还没有装着如前辈一样习以为常的“漂泊”,心中还是充满忐忑的。我狠下心对自己暗暗地说了一声:走,上路!迈开步子就不忐忑了……”。一个自备的铺盖卷,一个背包,决然地出了家门。那天是2001年6月10日。我们一行踏上了别离家乡、奔赴青藏高原的路途。
  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青藏高原不再遥远,神往的察尔汗盐湖两天后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战场,也将在那里。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心中想和实际看到的总是有些反差的,在以后施工开始的日子里,原来内心曾经神往的察尔汗的自然环境,却成为了我们经常需要“斗争”的对象。
  在察尔汗盐湖,满目是盐的世界。大面积的盐渍在太阳下泛着晶莹的、灰白色的光。钠盐池中,卤水涌着黏稠的微浪,空气中弥散着苦涩的盐卤味。我们经常要面对的,就是这晴天满目白光的刺激、阴雨天盐卤地面的湿滑黏腻、远离人间烟火气的茫茫盐渍地、深入盐渍区二十多公里的帐篷营地。在营地里,淡水奇缺,我们要奉如珍宝;在那里,给养全靠往内送,盐沼多有陷车之苦劳;在那里,昼夜温差,就如同经历了冬夏;在那里,遇炎日无寸荫可以纳凉;在那里,历风沙肆虐,唯抱团再无庇护之所;在那里,天地远视如相接,非结伴我们不敢远行;在那里,除盐卤即是荒蛮,深夜常闻狼嚎传来;在那里,放眼茫茫几无目标可以参照,常致我们南辕而北辙……。
  在这种自然环境的盐湖核心区里,我们要建造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100万吨钠盐池工程,填筑的19条盐土堤坝总长近50公里,筑坝土方量310万立方米,取土区回填量200万立方米。多么大的土方移动量啊。我在想,这也算是新世纪开端年我们自己要实现的“愚公移山”吧。
  由于投标竞争的原因,我们的中标价格是很低的。我们没有能完成这么大土方量且属于自己的机械,一台也没有,需全部外租。自2001年6月15日起,开工一个多月了,价格因素导致工地上没有足够填筑强度和工期所需要的土方机械。我们真是一头扎进了盐土堆,灰头土脸的有些迷茫了。记得一次,又要参加每周的监理例会了,当时的项目经理唐春刚苦着脸对我说“你和工程办的去参加吧,就给业主代表说我组织机械去了。你们年轻,业主、监理要批评就受着吧,我被人家骂得实在脸上挂不住啊……。”想想也真是够闹心的。因为单位困难,开工之前唐经理是立了军令状的:“干则要盈,干则必成”。标价又低,恶劣的环境……,我们还能靠什么来吸引这么多机械进场呢?
  好在,我们算是有些“福气”的。因为,那年高原的冬天来的更早些的原因,在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青藏铁路工地,施工机械9月中旬就陆续下昆仑山了,而我们要填筑的盐土坝恰恰不怕冷、不怕冬季施工。我们可是逮着机会了,经过好一顿在南山口停放场做“思想”工作,讲这里冬休就半年,闲着不如干着”等“大道理”,终于把大批车老板们“拽进”了察尔汗盐湖。
  工地渐渐地顺利了,繁忙了,热闹”了:广袤天地间测量放线的、高科技核子仪做压实实验的、中间单元报验的、资料员挑灯夜战的、施工员质量控制旁站的,厨房里“当当响”备饭的……。这下,我们心里敞亮了,再艰苦的环境那都不是事了,困难大概是“忘记”了吧。
  项目快结束时,已是深冬了。夕阳西下的余晖照耀着数十条已经形成的如长龙一般的堤坝,万顷盐渍滩正散发着那十分熟悉的盐卤味。随着夜幕渐临,我站在已成型的中坝极目远望,外堤上正在施工的百余台机械照明如星光点点,一字排开数公里,若隐若现如希望之火……。见此情景,我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此不毛之地驻扎的日日夜夜,战胜的种种困难,克服的心志之苦、筋骨之劳,顿时在这丝丝喜悦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就在那个深冬里,我们在青藏高原的盐湖区迎来了心灵上的春天。我们在广袤的柴达木盆地的万顷盐湖上,建成了35平方公里的钠盐池堤坝,同时也实现了“干则必盈,干则必成”的经营管理目标,我们依靠团队团结的力量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迈好了一个辅业单位跨界搞工程的步伐。我们这个凑起来的“转业军”与心中的“大”项目一起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分享到了战胜各种困难后“终成正果”的喜悦,对我来说也是千金难换的成长记忆。
  看着通过辛勤劳动铸就起来的那巨大构筑物,就如同支撑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的精神长城,横亘辽阔大地,感慨油然而生。这最终的成果,是献给曾奋战、努力过的我们最好的礼物。
  记忆如歌,在消逝的岁月里缓缓流淌……十数年了,这视如宝藏的记忆却未曾改变,克服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也将浩然长存于心间。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走进察尔汗盐湖,就站在我们当年修建的100万吨钠盐池工程起始端6A1坝段前的工业广场上,听青海盐湖集团董事长的汇报,照片中习总书记右手边那个小个子叫王兴富,是当年我们建设百万吨工程时业主方指挥长,现在已是盐湖集团的董事长了。新闻里,通过电视画面,展现了我们填筑起来的堤坝、已注卤的坝池、熟悉的万顷盐田、池中朵朵盐土花……一幕幕展现在了眼前。思绪飞扬,我仿佛又回到了十数年前曾在察尔汗盐湖的岁月里。
  后来,工程施工结束后大多数同志们都离开了工地。搞竣工验收、交资料、办结算、清尾款、钠盐池注卤试运行期间巡坝等,我与几位同志又常驻了一年多时间,至2003年尾离开,便再未去过那里。
  察尔汗万顷盐湖,那是我曾去过、似乎就未曾离开的地方。那里有我曾奋斗过的青春岁月,那里有我们构筑起来的庞大的盐田区,那里有我现在仍在交往的盐湖集团的老朋友们……
  弹指一挥间,离开后,十五年已过去。当年的而立小伙如今已步入中年。真想,能再次去察尔汗盐湖,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