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滇交界的高山峡谷,金沙江汹涌奔腾,这里坐落着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大、在建规模全球第一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在施工现场,壁立千仞的高边坡之间,大型工程设备往来穿梭,轰鸣声回响山谷。
在白鹤滩水电站进入大坝混凝土施工高峰这一关键时期,横跨金沙江两岸的世界最大缆机群,高效精准地把混凝土运输到坝体,高效完成各类施工作业,完成安全运输8.5万个台时,设备完好率达99%以上。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缆机运行班以实际行动荣获了青海省“全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称号。
“缆机需要方向,人生也需要”
45岁的职工王小平退休了,从李家峡、尼那水电站、小湾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从挖机操作手、门机操作手到缆机操作司机,在四局工作了27年后,她离开了工作岗位。
当提及退休后的打算,她说:“长辈年纪大了,就想回家陪他们。”
为什么不选择早早离开,她回答:“坚定最初的选择。”
王小平曾工作的运行班所属白鹤滩施工局缆机大队。如今,随着大批新员工入场,使原本只有103人的运行班增加至144人,其中和王小平一样的“女司机”有37人,主要负责操作7台缆机开展混凝土运输和材料吊运等工作。
这支运行班娘子军平时的工作场所是在狭小的司机室。操作地点主要在高程834米平台的七个独立的司机室,每个司机室分一层和二层。一层为换班休息室,二层为缆机操作室。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水电行业,我没有回答,我问她们:为什么不呢?”一位在司机室工作了两年的女司机说,选择是一种勇气,只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留遗憾就够了。因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做出最完美的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勇于尝试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和幸事。
“优良传统”搭上“党建智慧快车”
据缆机大队运行班负责人介绍,白鹤滩水电站共31个坝段,约812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约12.6万吨的金属结构和钢筋及其他材料、设备吊装全部依靠7台30吨平移式缆机垂直吊运。缆机主索跨度均超过1000米,高缆塔架高75米,低缆塔架高30米。其中,高线布置3台缆机,低线布置4台缆机,与布置在左岸坝顶高程834米平台和泄洪洞进口高程768米平台的缆机高、低线供料平台配套使用。在2018年,缆机系统需完成210万方混凝土吊运任务。
为顺利完成年度目标节点任务,在2018年,缆机大队党支部持续开展了老师傅“传帮带”新学员,并通过大队内部工资二次分配,调动学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整体操作水平。
八月份新入场的缆机操作女司机朱萌萌说道“来这之前,只是听说过缆机,却没有亲眼见过,更不要说去操作它了。来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运行班给每个新员工分了师父,师父教得认真,我也就学得快,做这个工作,需要细心,这也是我们女司机的优势呀。”
朱萌萌的师父李艳说道:“操作缆机不像工地上的其他工作,要细心、静心还有耐心。每个环节怎么操作,大钩落在哪个位置都要有精确的把控。而且一坐可能就是一整天。”她表示,这些新来的员工能忍耐得住这份辛苦,作为师父们就更要好好教她们,让她们学有所得,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
据施工局人事部负责人介绍,工资二次分配是指由施工局统一发放工资转变为由所属队厂发放工资,施工局每月将队厂员工工资总额转给队厂,由队厂根据本单位工资分配管理办法进行工资发放,各队厂可根据员工工种、工作表现、劳动多寡等进行工资合理分配,创建“特色党支部”,施工局负责监督工作。
此外“岗、号、组”创建活动,也为缆机大队凝心聚力、攻克技术难题取得良好成效。目前,施工局创建了缆机操作司机、通勤大客车司机、民技工营地管理员、员工食堂管理员等四个“党员红旗岗”,缆机检修中队、大坝混凝土水平运输管理、大坝混凝土生产等三个“党员先锋号”,大风条件下缆机安全运行、混凝土浇筑一条龙效率提升、冷却水管防打断、球形键槽气泡消除等四个“党员攻关小组”。其中,大风条件下缆机安全运行党员攻关小组针对缆机系统运行过程中受大风天气运行效率受影响的原因,积极与厂家多次沟通,召开专题会制定整改措施,通过缆机吊钩安装测风仪及GPS定位系统收集大风天气缆机运行轨迹相关数据,同时增设目标位置及语音提示系统提升缆机运行效率。目前,缆机混凝土浇筑效率由初期5.5罐/小时提升到8-9罐/小时。
同时,为进一步确保缆机运行的安全,运行班于2018年8月底实行了三班倒制度,缆机操作司机和缆机报话员的上班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缩短至8小时。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
接近中秋国庆双节,回家”这件小事对工地上的人来说却有些难。朱萌萌说:对于我来说其实还好,我丈夫也在这里上班,下班后就是我俩团聚的时间。如果想陪陪父母,就比较困难了,家离得远,回去一次,路上就要一两天,就希望过年能回去陪陪他们。”
已经作为母亲的李艳有着不同的感受,她对朱萌萌说:你现在还好,等你有了孩子,长时间不陪他们,他们会跟你生疏的”,李艳说起同事胥元坤,孩子出生后,有两年没回去了,现在孩子两岁半,能陪孩子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四个月,小孩都快不认识了。
许许多多过节不能回家、坚守一线岗位的人,是大部分四局人的生动写照。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9年,我的头发有点白了,脸上的皱纹也多了。大多数人,干了一行,就是一辈子。还有一些人,干了工程这一行,可能就不止一辈子。”
“屈指数来,现在是工作的第5个年头。年龄不住的增长,恒定不变的是那个熟悉的座机号码,和爸妈那几句的问话:最近吃的好吗,过年回来吗。”
“我休假回家,我妈送我儿子上幼儿园,我在他们后面跟着慢慢走,我儿子进了幼儿园以后,我妈没立即离开,在门口偷偷地看了半天。我突然想起,我小时候,我妈也是这么看着我。”
“父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我请假带他去做手术,术后,眼睛一直睁不开,也会不自觉流眼泪,我在走廊里主动牵起他的手。那是我长大后我第一次牵他的手。”
“那时候,我们还没有结婚。最温暖的和最难过的话,都是你说的那句:放心,我等着你。”
“我妈今年身体不大好,我请假回去看她。我陪她散步的时候,她突然认真地说:妈以后就会老得很快了。我强忍着泪水。”……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既盼岁岁年年常相见,更盼大国重器振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