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坚持走节节攀高的路,是为了明天的凌云;山花坚持走悄然蓄蕊的路,是为了他日的绚烂;小溪坚持走长途跋涉的路,是为了将来的宽阔。
——题记
八月的戈壁滩,强光不曾照射已是热浪灼人、微风还未拂过早已沙尘肆虐。这个季节,当大多数人躲在空调房里享受着各种避暑良方时,有一群人却选择了在这里安营扎寨。朝霞里,他们头顶风沙,奔走于施工现场与项目营地之间;夕阳下,他们脚踏荒漠,将对家人的思念化作漫天繁星点亮边陲。他们,虽然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但都怀揣着一颗建设边陲的心——他们用钢铁意志开凿着引水隧洞、用奋力拼搏践行着企业精神、用勤劳双手奏响了铿锵音符、用无私奉献书写着豪迈人生。
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普通到混入人群就再也找寻不到踪迹;他们又都是伟大的建设者,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用自信和担当做着不平凡的工作。他们自我加压、击鼓催征,传承了“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唱响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时代之歌,是全体参建人员在工程一线不断按下“快进键”的真实写照。
长福俊——困难面前显党性
俗话说:百步之内,必有芳草。长福俊,就是SS3标项目部的那株芳草。国字脸、中等身材的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标志性的微笑,同事们常亲切地称他为“长老”。生活中的“长老”永远是那么不疾不徐、有条不紊;可一谈到工作,他就会瞬间变得激情满满、活力四射。同事们都说“长老”工作起来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钟,从不知道疲倦。
2018年,项目部的经营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因大涌水造成的掘进施工停滞不前和因围岩破碎造成的2号、3号支洞钻爆施工进度缓慢,直接导致了工程结算的入不敷出和资金周转的日趋困难。这让长福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更让人焦急的是,如果不利局势不能尽快得到扭转,连项目部的日常运行也会陷入困境。
风生水起,才知天高云淡;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严峻的形势下,长福俊冲锋在前,从变更索赔入手,对经营策略进行了系统性调整。为确保变更索赔工作顺利进行,白天长福俊带领相关人员整理、汇总各种变更索赔资料;晚上他亲自授课,解答白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结算管理、分包管理、变更索赔、内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训。为保证项目部领导决策的科学性,长福俊更是在相关会议上去伪存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在大家眼里,他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是人之模范;而在他自己看来,他不过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真正内涵。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计财部全体员工现均已成为技术全面、业务精通的优秀管理人才,而计财部也被轨道公司授予“先进部门”称号。
生活上,他是一位亲切的长者,用春风化雨般的爱滋润着每一个年轻人的心田;工作中,他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数十年如一日,他在本职岗位上践行着自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忠诚担当。也正是这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主动性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让他照亮了自己,也感动了我们。
马振英——平凡之中见奉献
消瘦的脸庞、爽朗的笑声、微秃的头顶,是西北汉子马振英的标配;现在,由于每天奔波在施工一线,他有了专属肤色——黝黑的脸上微微透红,眼睛也显得格外明亮——好像荆棘丛中的一团火。在戈壁滩上工作,比起高温的“烤验”,肆虐的狂风和难忍的酷寒才更让人闻而生畏。冬夏近80℃的温差,对于每一个建设者而言都犹如极限挑战。风沙一起,别说人站不稳,就连停靠在路边的车辆都会来回晃动。然而,就是在这狂风与高温交替演奏“冰火之歌”的地方,他却始终坚持“一次成优”。
进场初期,各主要施工道路还没有打通。因线路较长且交通不便,为了压缩路上往返的时间,他每天都带着水和馒头到施工一线进行现场勘察。终于,在他所带领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TBM设备刀盘进场之前,所有施工道路初步形成;同年11月底全线贯通并投入使用。他们不仅用“速度与激情”打通了与外界沟通的最后一公里,为项目部后续设备按时到场安装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长期的饮食不规律,马振英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而是继续组织、协调施工人员架设供电线路。由于前期的勘察、规划到位,供电线路的架设工作顺利完成,为4号洞TBM如期掘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拌和站是保障混凝土施工的重要设施。为确保拌合站早日投入使用,马振英和安装技术人员不惧风吹日晒,加班加点连续作业。由于紫外线和强阳光的双重作用,安装现场的施工人员虽早已大汗淋漓、衣衫湿透,却始终没有一个人脱岗;为节省一些上下攀爬的时间,工作人员只能在温度超过40℃的操作平台上背靠着滚烫的护栏吃午饭,却从来没有一个人叫苦。马振英说:都已经习惯了,热了就多喝几口水。为了工作,再难我们也能坚持”。质朴的语言不仅诠释了他对岗位的热爱,更透露出他对信仰的坚持。
3号支洞作为施工标段关键性控制工程之一,不良地质现象多、局部岩体稳定性极差,易发生坍塌、突水等地质灾害,施工风险极高、难度极大。洞内有591米的岩体破碎,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并有断层,洞壁存在滴水、渗水的Ⅳ、Ⅴ类围岩,导致施工进度严重滞后。困难面前,马振英不等不靠,要求技术管理人员坚守现场,适时进行过程控制;他自己深入洞内,现场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他和同事们精心安排施工工序,严格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和“岩变我变”的原则,将每循环进尺控制在0.8-1.5米之间。同时,他还努力优化资源配置,力争做到“重安全、保质量、抢进度”。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6月19日Ⅳ、Ⅴ类围岩开挖段顺利突破,支洞施工正式驶入快车道。
奉献源于责任。工作至今,马振英时刻将不忘初衷、奋勇前行作为人生信条,时刻不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也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马振英一样曾驰骋万水千山、征战戈壁高原,以治理江河、兴修水利为己任的建设者们,才有了不畏艰险、不怕困难、脚踏实地、忘我工作与各大建设劲旅同台竞技的激烈场面。
杨洋——危急时刻勇担当
隧洞幽深闷热潮湿、皮带飞转扬尘弥漫、股状涌水时而喷射、逼仄空间焊花飞溅、抢修阵前挥汗如雨、机械轰鸣华龙前行……这是TBM掘进施工的幕幕场景。然而,在这百米深的掘进工作面上,工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灵活的胖子穿梭于狭窄的通道中,与硬岩和断层进行搏斗,用智慧和汗水奋力拼搏,用意志和信念砥砺前行。他就是百米深处的脊梁——TBM工区经理杨洋。
当前,TBM设备运行管理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机电液一体化的设备维护技术,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施工环境,较大的工期压力、超强的工作负荷和洞内大涌水等,对于TBM设备运行管理者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为了尽快掌握设备运行和维护规律、实现设备运行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杨洋凭借在公司兰州水源地TBM施工经验,带领团队边学习、边摸索、边总结。在日常工作中,他高度重视TBM的设备维护技术工作,积极带领团队修旧利废、进行技术革新、实现降本增效。
然而,成功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3月15日,4号洞在TBM掘进过程中突现大量涌水。洞内最大涌水量曾一度达到1142立方米/小时,且抽排水系统已达峰值、供电动力已满负荷运载、水泵突发故障,水位急剧上涨。如果持续涌水情况得不到有效控制,一旦发生淹机和电气事故,4#洞TBM将面临险情,后果不堪设想。面对这块全线最难啃的“硬骨头”,杨洋知道一场硬仗就在眼前,无论难度多大都必须全力以赴。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险情当前,杨洋和洞内施工人员逆势而上,展开了一场与大涌水的零距离对决。他第一个跳入齐腰深的水中,用行动彰显了担当的本色。“有我们在,就绝不能让淹机事件发生”,这是危难来袭时领导干部的铮铮誓言,更是他们冲锋一线的嘹亮号角。俗话说,刀靠磨、钢靠锻,真功硬功全靠练。在与围岩和涌水的较量中,TBM工区之所以能够用最短时间排除险情,不仅源于他们不忘初心的坚守和潜心励志的担当,更源于项目部工区厉兵秣马的部署和未雨绸缪的演练。由于前期曾多次进行过实战演练,广大干部职工协同能力强、熟练程度高,关键时刻才赢得了主动,取得了胜利。
困难,激发前进的力量;挫折,磨练奋斗的勇气。大涌水虽然给TBM掘进带来了较大影响,却熔炼出一支能打硬仗、凝心聚力的团队。为了尽早恢复掘进作业,杨洋每天都紧盯在一线,无数次对TBM诸单元系统进行检查和调试。甚至就在掘进恢复仪式开始的前几分钟,他仍在中央集控中心内查看诸单元系统情况。正是因为有了像杨洋这样的建设者,他们以不屈的斗志,与时间赛跑、与险阻较量,我们才有机会逐梦戈壁滩,启程再出发。
从项目部当前的现实看,整体机制要健全、配套举措要明确、具体工作要开展、基础设施要加强。但诸多要素的关键还是一个“人”字。在工程一线持续向困难宣战的,不止长福俊、马振英、杨洋,还有太多太多拼搏的身影让我们感动——感动于他们的平凡,沉甸甸的责任扛在肩头不退缩;感动于他们的坚韧,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攥在手中不抱怨;感动于他们的奉献,抛家舍妻,只把工作放在心上不言累……是他们,用思想引领方向、用本领凝聚人心、用实干打开局面。
一枝玫瑰,需要根茎的无私奉献,否则难以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一座桥梁,需要桥墩的坚实支撑,否则难以负载千车万人的流通;而一个企业,需要每一位员工的梦想担当,未来我们将继续传承“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电建精神,用敬业奉献和专业创新奋力拼搏,在轨道交通史上谱写更华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