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出差到玻利维亚水电站项目部,晚饭时间,大家陆续从工地回来,发现有很多熟人,有埃塞俄比亚泰克则电站一起工作过的,有博茨瓦纳公路项目一起工作过的,有乍得一起工作过的,有安哥拉一起工作过的,还有玻利维亚铁路和水坝项目一起工作过的.我暗自感慨,一个新项目,大家又走到了一起,而且有些已经成为骨干或管理人员。简单问候,闲聊,感觉格外的亲近、亲切!
时间晚了,大家也都各自散了。
工地夜晚,没有城市的喧闹嘈杂,一片宁静。而正是在这宁静的夜里,我却睡意全无。是因为聊天而兴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从记忆中找回的那一幕幕往事感动着,思想感情的潮水在奔流。
我想,我应该写点东西,把那些常常让我感动,甚至为此流泪的往事,那些瞬间的故事写出来,告诉大家,告诉我们国内的同胞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亲身感受,也是自己一生中思想感情的一段心路历程。
水电四局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项目,我是最早的经历者,从开始到现在,从普通员工到管理岗位,一直在这块阵地上奋斗着。记得2002年的5月1日,一帮相互并不熟知的人,扛着大包小包,有个人用品,有办公用品,还有装备一个小诊所的全部简单医疗器械和常用药品。我们从西宁出发,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迈开了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火车是第二天到达北京的,一行15人,在宾馆稍作休整,晚上8点左右到达首都国际机场。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让大家感动不小,时任工程局局长郑振宇,从出差地成都专程飞到北京,在机场等着为我们送行,还带来了成都非常有名的小吃——麻辣香螺。
排队、办票、托运行李,由于带的东西多,用的时间也格外长,一切安顿停当,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我本要出去告诉送机的司机可以回去了,当走近检票口的时候,看见郑局长还一个人站在那里。顷刻间,我内心的感动和歉疚难以言状,应该早点出来,让郑局长回去,他还有很多事要做。望着他那高大的身影,我明白那是他对我们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不放心,也懂得了我们此去肩负的期望和责任!
2002年的埃塞俄比亚,仍然是非洲大陆最为贫穷和落后的国家之一,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生活条件也很艰苦。我们一路辗转,来到距离工地68公里的小镇,租了民房安顿下来。然后做了分工,分前方和后方,前方的负责筹建临时营地,后方的熟悉图纸,准备方案。
我分到了前方,每天早晨起来,带几个面包、几个胡萝卜和一大塑料桶放了盐的凉开水,四五个人去前方做测量,建临时营地,就这样,早出晚归,很多时候还要夜里出发去省城买材料。泰克则电站的自然环境艰苦,周边没有人烟,属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日平均气温在35度左右,中午时间40度也是经常的事。下班回去的时候,每个人的衣服、发梢和脸上,会析出薄薄的一层盐。
大概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临时营地建成并具备入住条件,离开小镇的那天早晨,大家一起吃个早饭,面包、开水,还有前一天晚上的剩米饭。厨师要做蛋炒饭,我便带着房东的小孩出去买鸡蛋。说是小镇,其实跟国内的乡村差不了多少,居民住的很分散。我们走了三户人家,第一家没有,第二家从黑乎乎的石头后面找出来一个,第三家买了两个,说是鸡蛋,其实比鸽子蛋大不了多少,回来交给厨师,发现一个还是坏的。就这样,十几个人,吃了一顿蛋炒饭,然后移师工地。
工地的条件,不用多说也能想象的到。有天中午,大概一点多,大家在午休,工地突然来了6个集装箱,说是项目物资。当时工地没有通讯手段,一个多月,没有外面的任何消息。工地没有设备,只有双手,大家硬是用双手抬的抬,扛的扛,把集装箱的物资掏了出来。由于没有手套,锋利的活动板房的铁皮,把大家的手上拉出了一道道血口子。
集装箱到了,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通讯手段依然没能解决,已经快三个月了,跟外面、跟国内没有信息交流。偶尔一次机会,手上有了200当地币,和另外一个同事,开车跑了100多公里路,到一个小镇的邮局,打了一次卫星电话,给家里报了个平安,电话是按100块钱3分钟计费的,一起去的同事,接通电话,就听到妻子说了一句话“这么长时间你去哪了?”剩下的时间只有哭,直到三分钟电话自动断线。
当国内手机人手一部的时候,你是否能够想象,还有如此落后的地方!
几年后,这座非洲最高的双曲拱坝,在这样一批建设者的手中变成了现实,成为埃塞俄比亚人民引以为自豪的丰碑。而对我们自己来讲,在体验成就感的同时,更应该为那些参加过电站建设、为此流血流汗的四局员工们唱首赞歌!
2005年,四局国际业务开辟了第二个国别市场,一大批人走进了安哥拉——一个饱受战乱之苦,千疮百孔的国家;一个遍地垃圾、蚊虫疾病肆虐的国家;一个百废待兴,充满商机的国家。
在那里,我们建成了一座座医院学校,修成了一条条公路街道,建起了体育场,架起了高压线,大大小小有几十个项目。过程中,也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甚至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
忘不了不幸感染上疟疾的梁学力和朱文祥同志;忘不了突发脑溢血的王相岐和乔勇同志;忘不了许许多多遭遇过抢劫和经历过人身伤害的弟兄;更忘不了由于疾病或遭遇武装抢劫、枪击而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同志。
我深深地知道,正是这一批批走出国门,并甘于奉献的人们,才成就了我们在安哥拉今天的市场规模和业绩。
2010年元月,农历大年初一,四局领导把我带到了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那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地方。
KH108,卡拉哈里沙漠腹地的一条公路项目。在那里,前前后后经历过的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不愿意回忆或者重新提起。只是在这里对那些一起工作过的班子成员和一起为项目的履约而拼搏奋斗过的全体员工们表达我的谢意;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历过磨练的弟兄们,送上我们真诚的祝福!
2015年3月,我出差来到了玻利维亚MISICUNI水坝项目,在那里,我真真切切体验了什么是高寒缺氧。项目在海拔3700米以上,早晚平均温度都在零下,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蒸不熟馒头,煮不熟面条。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没有怨言,不怕吃苦,心里想的永远是履约,是如何保证质量,把工程干完。
脸晒黑了、耳朵冻破了、嘴上也上火生疮了!没有人叫苦,坚持在各自的岗位上。
当时的情景,让我瞬间想起中学学过的一篇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
是的,我想我应该大声地说出来,那些坚守在海外各个项目工地上的、普普通通的四局员工们: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泰克则的酷热,我们没有退缩;安哥拉危险的工作环境,我们没有退缩;金哈的连续枪击事件,我们没有退缩;玻利维亚的高寒缺氧,我们没有退缩。我们是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我们是公司国际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我们无私地奉献了青春年华,我们默默地忍受了国外的寂寞!
当我们坐在餐桌旁面对丰盛晚餐的时候,是否能够想起远在贫穷落后的非洲工地上的同志们。对他们来讲,一袋方便面,一包榨菜可能就是奢侈品;当我们全家一起散步的时候,是否能够想起我们国外的员工们,他们远离妻儿父母!当我们享受双休日,享受国内假期的时候,是否能够想起远在国外项目上的同胞们,还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感谢所有参与过公司海外项目建设的全体员工们!感谢那些在国内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的员工家属们!
已经离开国际业务团队的,我们不会忘记,因为我们曾经一起战斗过。目前,还在国际业务团队工作的,我们会更加珍惜你们,并与你们一起并肩战斗,为四局国际事业的发展和壮大贡献力量。
最后,还想单独提起2008年和2009年从安哥拉参加工作的武大生们,无论你是选择了离开还是留下,四局国际业务的长河中,会永远保存着你们掀起的那朵朵美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