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读《吾国与吾民》有感
  近来忽然对民国时期几位国学大师的思想和作品感兴趣,又忆起学生时代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老师曾经推荐的书目,兴之所至,就买了一本林语堂先生《吾国与吾民》回来拜读。书籍精深晦涩,阅读不易,不耐长时间的阅读,便只好每日抽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慢慢咀嚼。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于中华传统文化有很深造诣,又深谙西学严谨缜密的思维逻辑,以亲历者的身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中国人民、中国人的德行、心灵、人生的理想以及中国人的生活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让我阅读过程中,时有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之慨。
  其中,书中的有一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中国人对人生理想和人生真正目的界定。林语堂先生认为,我们中国人的人生真正的目的,是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大多数中国人探寻的人生意义,不在于行善积德以求来世的福报,不在于谨遵教谕救赎生命的原罪,而是很纯粹很平凡的但求心安,活在当下,过好现世。
  很有意思的是,孔夫子也曾有句很类似的话,叫“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仿佛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到享受科技进步、便利生活的现代,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一脉相承,从未改变。生产力的进步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又引导了社会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断丰富的物质条件,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姿态万千,而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与时俱进,积累起一笔庞大的文化财富,也积累起国人传承千年的民族自信。虽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经历了曲折、灾难、苦痛乃至毁灭,但中国人始终保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毅地从一次次的跌倒和废墟中站起来,迎着阳光重建家园,重拾生活的美好。而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各行各业的全国各族人民,依然保有这最朴素的向往,立足本职工作奋发有为,经营着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点滴“小确幸”,共同擎起一个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国家经济的腾飞、政治的清明、社保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改善,还包括民族文化的繁荣复苏。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民族自信力的增强,一股崇尚“中国风”的潮流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涌动,小学“蒙学第一课”、国学经典进校园、《中华诗词大会》的热映、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华美汉服的流行.....我们重拾起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经由古典和现代科技进步的碰撞,融合出属于我们、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特色——有赖于媒介传播技术的进步,自媒体时代,人们有了更多元化、更自由地表达自我的主张,书法、民族音乐、武术、茶艺、绘画雕刻......一项项民俗、技艺,经由我们的理解,我们的改良,从线下走到线上,从小众走向大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所喜爱,对民俗、文化的传播、保护和继承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勇抓机遇,敢为人先,就一定会迎来凤凰涅槃重生的一天,恰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