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心灵深处,那一碗面
  每逢过春节,母亲必然是要在厨房上演一出大戏。咚咚咚是剁饺子馅的声音,滋啦一声是炸油饼、丸子、花花、带鱼的声音,叮叮咚咚是切菜、切肉的声音,咝咝声是蒸馒头、花卷的声音。这声音不绝于耳。呈现出最生动的人间烟火气息。
  有时候,我会突然担心,没有了这些声音,一切归于平静,我便失去了家的归属感,失去了这最寻常的人间烟火。我只能伫立乡间观望那一缕缕炊烟升腾,无边的孤独和寒冷像冬夜一样降临,在点点昏黄的灯光里,寻找那一盏为我亮着的灯。
  多少回在各个工地辗转、奔波、打拼。但只要一踏上回家路,身心就格外的放松。这时候,有暖的光,从阳台窗户照进屋内,母亲在厨房剁饺子馅,那声音仿佛一首催眠曲,又像小和尚在敲木鱼,和这温暖的阳光一起,营造出一个分外温馨的家的氛围。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那样踏实、酣畅淋漓。
  自从工作调动到西宁,和母亲一起生活以后,所有的梦想都敌不过回家两个字。家是最终的港湾。也只有在外飘泊、打拼过的人才知道回家是一条必由之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
  时逢春节,拎着大包小包往家采办年货,打扫房子,洗衣物,其实平常就会变着花样改善伙食,像酱猪蹄、炝锅鱼、烧鸡翅。但春节母亲的臊子面仍然是永远的主题,也是老家人们走访亲戚时,必然要吃的面食。北方人多以面食为主,既然能祖祖辈辈流传下来,那就有它流传下来的理由。
  风从故乡来。在过去、灶房里,拉着风箱吱呀呀的送风,然后端上一海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那面条上铺着翡翠般的土豆丁、胡萝卜丁。这时候,乡亲们或蹲在墙角根,或站在屋檐下,长者先吃,最后是小孩,一碗又一碗哧溜、哧溜吸面条的声音,调动着味蕾,惹得肚子里的馋虫都要爬上来了。
  母亲做臊子面的习俗,一直沿袭着故乡兰州的传统。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是臊子面,即方便又快捷。对于以米菜为主的南方人,这时候就很煎熬。可那是母亲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从故乡辗转水电四局,最后到西宁,四局人四海为家,饮食上早已不分南北、无问西东,可是心底里总有一个位置是为那一碗面准备的,是为亲人、家和故乡准备的,是要一代代传承的。任岁月更迭、时空穿梭、从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