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东京)粗糙的手掌握着笔,在本子上重重写下了数字“20”。
拌合厂骨料车间工人吴承虎松了口气,他觉得自己这几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
从3月15日至8月9日,由公司运行管理的白鹤滩水电站低线拌和系统自调试试运行以来混凝土生产量达到219906.8立方米。其中常态混凝土5001.3立方米,温控混凝土214905.5立方米,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混凝土生产量顺利突破20万立方米大关。
“刚刚听到消息时,内心真的很激动,心里松了一口气,这代表我们的整个系统运行正常稳定。”来自青海的西北汉子吴承虎说起大伙这几月来的工作成效,黝黑的脸上渐渐地染上了笑意。
白鹤滩水电站混凝土产量能顺利突破20万方大关,无疑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到骨料桁架的垂直度、储料罐体的位移情况,小到每个螺丝的紧固以及每个仪表的精确度,既是每个个体努力的成果,更是团队的力量,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战斗力。
严苛的“把关人”
白鹤滩水电站共布置高线和低线两座混凝土生产系统,按照大坝浇筑计划安排,先期运行低线混凝土生产系统,两座拌和系统主要负责大坝约810万方混凝土的生产任务。
3月15日10时,是工人们翘首以盼的时刻,随着低线混凝土生产系统2号拌和楼首罐混凝土的顺利出楼,标志着由白鹤滩施工局承建的白鹤滩电站左岸大坝土建及金属结构安装工程低线混凝土生产系统正式投产运行。
按吴承虎的说法,骨料正是完成混凝土生产任务的龙头所在。
但对于长距离运输而来的骨料,施工局并不是全盘接收,它要经历一次一次的“关卡”,才有可能成为混凝土生产的原料之一。
先是存料,骨料储存采用钢结构料罐中转工艺,采用带式输送机从左岸坝区存料场通过骨料竖井输送或直接从低线新增骨料堆场输送。
然后是冲洗筛分环节,罐中的骨料共要经过两次筛分。
一级筛分布置在高程768米平台,骨料进混合筛机,过筛网。在混合筛中,水洗与筛石是同步进行的。
“因骨料中伴着很多石粉、泥浆、细沙,如果骨料不进行水洗,生产出来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差,强度会大打折扣。”拌合厂质技办主任何斌说,有时骨料的需求量大于骨料的生产量,运输来的骨料因仓促生产会很脏,过于严重的情况下,骨料将不会被拌和厂接收,会被直接返厂。
经过一级混合筛分过的骨料被分成两种,一种是混着特大石、大石规格的骨料,一种是混着小石、中石规格的骨料,这两种骨料会继续被运输到二级筛分系统中。
二级筛分布置在一次风冷料仓顶部,与一级筛分不同,二级筛分没有清洗与弃砂的环节,但筛骨料却别比一级筛分更加细化,经过二级筛分的骨料最终被分为小、中、大、特大四级规格,小石规格为5毫米-20毫米、中石规格为20毫米-40毫米、大石规格为40毫米-80毫米、特大石规格为80毫米-150毫米。经拌和厂统计,从今年3月16日至8月17日,二级筛分沙石骨料统计筛分:特大石115650.411吨大石103473.904吨、中石89813.149吨、小石305782吨、砂138724.96吨。
把控好骨料,是把控好大坝混凝土质量和产量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试验室分时段多次进行骨料取样试验工作,根据骨料的实际大小和混凝土的实际需求调整筛网尺寸,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精确计算并科学调整与其他原材料的配比。此外施工局制定并出台《拌和厂质量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给质控绷紧弦,争取生产出最优的大坝混凝土。
金沙江畔的“钉子户”
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求生存谋发展?
“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
对白鹤滩施工局来说,这不再是一道单选题。
因为施工局在金沙江畔有一个赶也赶不走的“钉子户”——环水保废水处理系统。
它是随着低线拌和系统一同建成,主要负责处理一级筛分过程中清洗骨料时产生的污水。污水通过管路,流到污水处理池,再由1号和2号渣浆泵把污水抽到1号和2号混合器,在污水进入混合器的过程中,有专门的管路与之连接向污水中加入净化药物,与药物充分混合后,污水流入净化器。
在净化器顶部设有管路,经过净化后的清水从管路里流出,而原来污水中的石粉、细沙,经过过滤后渐渐沉入净化器底部并形成泥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泥浆被引流至1号和2号泥浆池,再把泥浆抽到压滤机,经过固液分离泥浆成为泥饼。泥饼成固态,方便置放,由施工局定期清理。
经拌和厂统计,从今年6月1日到8月14日,施工局产生工业废水共计178880方,经废水处理系统净化后,输出清水总量为175749.6方。
净化后,从管路里流出来的清水,一部分检测合格后被排放至江水中,并加强环水保宣传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确保在文明、环保的氛围中进行生产施工。另一部分,被拌合厂储存起来,用于刷车、冲地、擦洗门窗等,加强了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减少了施工局的工业用水总量。
从废水到清水,这个“钉子户”在施工局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它不是空降兵,它的出现是响应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公司紧跟国家脚步、顺应时代潮流,以行动做表率,既做水利水电行业的引领者,也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践行者。
优良的传统“师带徒”
鲍健荣,皮肤黝黑,个头不高,来白鹤滩刚一个月,站在又高又壮的师父面前,略显消瘦。用鲍健荣的话来说,能跟着师父高伟伟学习是一件幸运的事。
他说:“刚来的时候有些紧张,和周围人慢慢地接触后,发觉大家很友善,尤其是我师父,教会了很多很多。”他渐渐打开了的话题,聊起了他和师父之间的小故事。
“那时我和师父刚刚认识没几天,我想请假离开白鹤滩去参加驾照考试,可我那时候刚来,谁也不认识,路也认不清,更不知道怎么离开。我师父就帮我联系司机找车,路上总打电话来叮嘱我注意安全”,鲍健荣坦白地说,跟着师父学和在学校学完全不一样,在学校里,一个老师带一个班,老师也不固定,学习时的沟通和交流时间十分有限。在施工局不但每天都能学,还是师父手把手地教。
鲍健荣口中认真负责的师父高伟伟已经在四局工作三年了,一直从事车间制冷工作,从黄登到白鹤滩,他曾带过三个徒弟。他曾经的身份也是徒弟,从徒弟的角色转变成师父,他说:“我当徒弟的时候,师父说要先学做人。现在我教徒弟,不仅要教会他专业技能,更要让他明辨是非,有礼有节。”
说起施工局师带徒的传统,拌和厂党支部书记荆卫明认为师父和徒弟双方都十分关键。
“什么样的人能当新职工的师父?一定是那些思想品质上十分优秀、专业技能上经验丰富,能拿得下工作,能独当一面的人,这样的师父才能带好徒弟。”
他提到,师带徒期间,双方要签订师徒协议,期限一般是一年,这期间施工局每月给师父补贴两百元。另外,在师带徒期间,厂里将细致观察,对有强烈上进心和责任心的职工,给他们创造一些锻炼机会,帮助他们迅速成长,对易懈怠懒散的新职工,及时进行个别谈话,指出他们的问题、缺点,督促他们进步。
“如果没有师带徒,新来的年轻人就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很不利于他们的进步与成长。而师带徒的传统能让双方及时交流沟通,便于师父定下目标与要求,徒弟也能及时反馈信息。现在厂里的熟练工人数量较少,我们希望职工们能迅速高效地掌握专业技能,为以后高线混凝土生产系统的运行提供人才储备”,此外,荆卫明还希望年轻人能珍惜并利用好师带徒的学习机会,能沉得下心,沉得住气,忍得了辛苦,耐得住寂寞,最后努力都将变成收获。
“工地上没有掌声没有鲜花,为什么你甘心留下?”
大多数人用一张微笑的脸作答。
作为水电建设者,他们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家,走过不知名的山路,听过数不清的鸟鸣。他们是甘于孤寂的一群人,用脚下的步子谱曲,用劳动的身影歌唱。工地上没有掌声,设备运转的交杂声就是在给他们喝彩,工地上没有鲜花,火红的朝阳就是在给他们献礼。其实正是拌合系统乃至整个施工局都存在着类似这些,严苛的“把关人”、金沙江畔的“钉子户”以及四局人的传统“师带徒”等等,才能够让我们在这场与时间的争夺战中获得胜利,才能顺利完成混凝土产量突破20万立方米这一可观的量化数据,才能得到各方的认可,才能打造出“中国四局水电品牌”声誉。
人们总是爱问:“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个答案,大山知道,溪水知道,天上的流云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