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退而不休,不忘初心信仰不褪色老有所为,服务群众宗旨记心间
记公司退休老同志孔祥迥的事迹
  (本文作者:史作广 方贵龙)孔祥迥,生于1940年5月,初中文化,1963年10月参加工作,曾在水电四局行政科、刘家峡分局、刘家峡建筑工程处等单位从事行政工作,196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9月退休,回到老家甘肃省永靖县太极镇白川村,开启他另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他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村民走上致富之路,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他的优秀事迹传遍了黄河两岸,2014年10月被甘肃省老龄委员会办公室评选为甘肃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同年他的先进事迹发表于《临夏民族报》;2017年3月被永靖县太极镇授予“太极新乡贤”称号。 
  

果香四溢 村里来了个“嫁接员”

  走进秋天的白川村,家家户户小院里的杏子树、枣树、李子树、柿饼树上硕果累累,老百姓脸上洋溢着阳光般微笑。而在孔祥迥老人眼里,这些果树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眼神中充满了满满的爱。
  早在水电四局工作时,他因腰部受伤,从1971年起转到行政科工作,并分管苹果园。就从那时开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孔祥迥就潜心研究苗木嫁接技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退休后的他本该和孩子们享受天伦之乐,但他确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有自己喜欢的事业,他离不开那些花花木木,他和老伴儿回到了老家,与田野为家、与花木为友,过起了忙碌而充实的退休生活,利用他在单位学习的技术,走东家、进西家,从这个院子串到那个院子,从本村到其他村子,只要谁家一招呼,他就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了。20多年来,他义务为白川的乡亲们嫁接花卉苗木和果实树种,培育和嫁接杏、枣子、李、核桃、柿饼树等果实品种和垂榆、朝鲜槐、榆叶梅等观赏花木,先后为村民嫁接上万株。目前,白川村仅杏树就有6个品种、李子5个品种,枣树13个品种。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他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到了极致,也为家乡父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不仅满足了自给需求,有些果实品种已发挥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许多农民已经靠发展经济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造福民众 十里八乡的“土专家”

  孔祥迥是一个执拗的老人,他认定的事,一定是他执着追求和坚持的事业。在他家的柜子里,存放着这些年一直珍藏的几大本相册、资料粘贴本和一大摞荣誉证书。说起这些东西,孔祥迥老人满脸笑容。
  相册中除了一部分家庭照片外,更多的是他嫁接各类树木和瓜果的工作照,厚厚的几本资料本,则详细记录了近20年内他给本村和其他乡村嫁接的树木种类、数据,参加培训、考察学习的情况,嫁接后问题,给县林业局的总结汇报材料等,有表格、有文字,并配有图片和说明,资料之全面、详细令人惊叹,这些资料记录着孔祥迥服务乡邻、造福民众的点点滴滴。2009年、2011年,他先后参加了县林业局组织的到省农科所、景泰、银川等地苗木嫁接考察活动;2013年他自费到江苏华西村考察农业。多年来,他本着甘为春蚕化为烛的奉献精神,刻苦钻研嫁接技术,勤耕不缀,立足现在,胸怀未来,为建设我们的家园奔走于田间地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多年实际操作中,他及时发现、鼓励和培养嫁接技术新人,不失时机的传授嫁接技能。仅在白川村已培养和带动嫁接技术人员30多名,为当地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善行之路 助人为乐的“活雷锋”

  熟悉孔祥迥的人都知道,他总是很节约,舍不得花钱,舍不得购置新衣服,在对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又总是很慷慨。很多如他一样高龄的老人都已在家养老,日子轻松简单,可他却依旧像个热血青年一样,为白川村的发展忙前忙后,身边很多人都称赞他是个“热心肠”,做事情很执着,且从不贪图回报。
  当别人问他怎么收费的时候,他一脸严肃的说:“我有工资,不要钱,也不吃人家的饭。我有这个技术,我情愿帮助乡亲们”。孔对菊是他本家的孙女,也是他培训的技术员之一,她眼中的爷爷,是村里的大好人,也是她心中最真挚、最伟大的人,常年帮助本村和其他村的人免费嫁接,在方圆百里很有威望。除了嫁接苗木,孔祥迥还关心公益事业,村里修路时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该捐钱时捐钱,该捐物时捐物。修路时,经常会遇到占地情况,有村民想不通不愿意让路,作为村里年长者,他经常劝说村民为大局着想,让出道路。另外,始终没忘练写书法的他,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他都会义务为村民写对联,年年如此。一到腊月,就开始为村民义务写对联,一写就是十几天。
  岁月变迁,时光流转,唯一不变的是他心如初。他从不计较荣誉,不计个人得失,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上,忙碌的身影始终穿梭于田间地头,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谱写并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把党员的宗旨意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极致,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这片土地上多彩的丰硕果实,那是党旗的色彩,是一抹不忘初心的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