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3日,公司副总经理、国际公司总经理庞旭做客北京新媒体集团“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直播间,就企业践行“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进行了交流。
主持人:今天,请到国企负责人庞旭,请自我介绍下。
庞旭:大家下午好,我叫庞旭,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电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电力建设企业,也是“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的践行者,中国水电四局作为中国电建主要的子企业,我们目前在海外从南美到非洲到亚洲沿线的大概19个国家都有在建项目或者办事处。今天下午非常高兴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主持人:电建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有哪些“走出去”?走的有多远,走得有多多?
庞旭:中国电建作为“一带一路”主要践行者,现在在110个国家有项目,在100个国家有驻外机构。应该说,“一带一路”的65个国家将近有60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和在建项目。总体来讲,国有企业还是有先发的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支撑。现在我们在海外营业收入一年基本上是120亿美元~130亿美元,在世界国际承包商里排第11位,整个海外的营业收入里主体差不多有50%以上都来自“一带一路”国家。
主持人:我看到一个数据说,在2016年,我们国家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解决了17.7万个就业岗位。我们中国企业在各个地方为当地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在这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遇到了在文化方面的冲突呢?
庞旭:“一带一路”核心强调的是开放、包容、共赢的过程。这个共赢的核心就是如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何带动当地的就业。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在埃塞修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也就是8000万美元,也不大的一个项目,在这个项目上中国人大概只有30个左右,但当地的雇工却有1400人左右。
主持人:是不是很多企业对当时中国企业的到来都抱有一种抵御心态,但却又是我们给他们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解决了很多民生问题?
庞旭:这个也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从中国最早走出去的时候,当时我们打比方说:“中国人的胃要用中国人的粮食养”,甚至说大米都是从中国带过去的。这样的话,你干的项目有可能是你投的钱干的,但是当地人感受不到,只有在项目建好之后,他们才能感受到。现在我们干项目强调属性化管理,不仅要带动当地小规模经济的发展,包括把它周边的菜、粮食、牲畜都买过去,还要带动就业,解决附近的劳动力。另外,就是通过他们在我们项目上干,从一个原来普通的劳务变成一个挖掘机操作手;从原来的一个所谓的劳力变成一个技术工人,特别是对公司的发展来讲,我们更强调的是从1000个人里面如果能留下100个人,能长期跟着我们干,这样对公司的发展需求也是有好处的,最终融合到一块变成一个共同发展的过程。
主持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是感觉这个交涉的过程也不是那么顺利的。比如非洲兄弟们的工作习惯应该和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区别吧!
庞旭:没错,说实话,还是觉得中国人是一个最勤劳民族。我们在国内干项目经常三班倒,到国这样是不可能的。另外,国外穆斯林国家有斋月,一天有五次祷告,这些是雷打不动的。到非穆斯林国家,他们要上教堂、要过圣诞节,当地很多习俗并不是说给加班费就可以,也不一定适用。但工期还是要保证的,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可能有些位置加资源,有些位置要调剂,比如说埃塞这个民族虽然在非洲,但他们就很愿意像中国人那样,我们的激励机制就能够调动起来。但是像在南美,那里给三倍的加班工资,人家也不愿意上班。
主持人:我们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说我们是如何战胜一些欧美的标准,我们毕竟跟他们相比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晚辈,他们已经把之前的标准给布下了。都说标准是一把权杖,我们现在是怎么把这把权杖握在自己手里的。
庞旭:应该说走出去,每一个企业都会碰到这个问题,因为之所以欧美发展的比我们好,实际上不单纯是从建筑标准来讲,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从金融体系的角度,从很多角度来讲,都是他们建立了规则,我们遵守这个规则。说实话,我们目前对于英美标准也罢,对于国外的其他标准也罢,我们实际上在走一方面是在适应,另一方面是在通过我们的项目去影响去承受的一条路。比如巴基斯坦,被英国统治了这么多年,他整个一套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都是英国人建的,不可能中国人去了就删掉。
主持人:我们有没有一些项目把这个标准握在手里?
庞旭:可以。我们现在通过“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通过两国之间的政策交流,在一些标准的引用上,特别是对于我们自己投资的项目,他们能接受中国的标准。一方面最早是从土建的标准开始接受起,然后现在有一些机电的标准他们都能接受。另外,从中国的发展来讲,中国的标准实际上一方面有自身的一套,但是另一方面无论是谁的标准,实际上都是在走跟国际接轨,同时把我们先进的东西进行更新的一条路。因为很难去说中国的标准都一定能取代欧美标准,或者欧美的标准就一定能打败中国。
主持人:咱们说这“一带一路”的概念,其实还挺大的,因为牵扯的民族、国家特别多,那这里头你觉得和我们中国人差异最大的是哪个国家呢?
庞旭:我觉得所有的国家都有。因为“一带一路”之所以走出去或者说在国外干项目跟国内不一样,难其实就难在这里。打个简单的比方,像我们有一个项目在南美。当他们杀狗吃狗肉,被当地人看见了,就直接把整个项目围了,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另外,还有个例子,在埃塞,驴对埃塞来讲跟中国的耕牛一样,有一些企业跑到那里想弄点驴皮做阿胶。一旦弄了之后在当地造成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实际上就是说“一带一路”走出去一个是文化,一个习俗,一个是大家对“一带一路”的看法,还有一个是各个国家的标准、制度。
主持人:那你们怎么去培训这些员工?从不同国家认清楚门、搞清楚道?
庞旭:从一个项目开始,我们首先是对中国员工进行入场培训。入场培训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当地的习俗。第二就是现场的安全是最重要的,所以入场培训完了之后发一个证,然后才能在现场工作。
主持人:企业在当地建设中也会吸取一些当地文化在企业里面,企业之间会不会在相互的理念上的有一些融合呢?
庞旭:这个肯定会是这样。因为每一个国家他的建筑市场都有他的特点,比如说去孟加拉建设,当地一块石头都没有。但是当地会用烧砖敲碎了以后用,或者用别的一些办法来取代石头,因地制宜;像在埃塞干项目,当地都是采用浆砌石的办法。因为中国人认为浆砌石不用设备,人工就会很麻烦,但当地浆砌石工非常多,而且效率也非常高。埃塞是山地国家,石头比较多,所以会就地取材。根据就地取材的情况来做一些工程的设计,所有的标准、强度都能达标,而且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了成本。
主持人:庞总,作为国企的负责人,有没有不一样的难忘经历呢?
庞旭:走出去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后代表的都是中国的形象,这点上没有特别的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大家干的行当不一样。我们干的是基础设施,是一种现行工程,我们跟当地的交流和接触要多的多,碰到的非传统安全,一些像自然灾害或者一些病什么的要更多一点。举个例子,当年我们在苏丹被绑架人质,当时绑了将近20个人,绑了大概两周左右,被解救出来了。像刚才说到的利比亚撤侨,利比亚撤侨往苏丹方向当时就是我们公司负责的。所以我们现在对非传统安全非常重视。因为“一带一路”虽然给当地带来了一些福祉,但是同时对于这个国家、对于不稳定因素却把它作为一个攻击点。比方说,我们在中巴经济走廊里面。巴基斯塔政府配备了10000人的特种部队,专门来保护中巴经济走廊,我们都是武装陪着走的。因为一个政府把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它的反对党肯定会做一些事情,有些人用极端的手段做,有些人会通过媒体舆论宣传,所以我们也会经常做一些正面的宣传。比方说,我们在南美就经常有一些反对党会找我们的事,然后我们也会做一些正面的宣传。还有就是建什么,当地人都会说破坏了环境,这肯定是有反对党,当然也有我们做法不是太好的地方。但是现在,大家干项目首先是环评,环境评价不过,所有的项目都不会上,国外的项目也是这样。
主持人:我记得在很多非洲地方,当地人是通过译制成非洲语言的中国电视剧慢慢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在中国电视剧里发现,他们中国人跟我们一样注重家庭、注重和平的。
庞旭:所以说,我觉得“一带一路”,特别说作为中国企业在外面干项目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的发展,带动了当地人才队伍的建设。另外还有通过一个个项目作为中国展示的窗口,让他们更了解中国人,让他们更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因为我们在国外的时候也参加国外的一些节日,比方说在阿拉伯国家开斋节的时候我们会举行一些活动,把当地人召集起来一起来庆祝。同时在我们中国人过春节的时候也会搞一些派对,把当地人叫过来,让他们知道中国人的春节跟他们的开斋、新年是一样的,慢慢的通过这些现场的交融活动,让文化真正的融合起来。
主持人:最后,让老总做一个展望。高峰论坛要开了,对“一带一路”还有哪些期望?
庞旭:作为企业,我们最大的期望就是通过“一带一路”的政策带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在国外接的项目越来越多。同时作为企业在国外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未来我们也会觉得只有那么做才能做好,就是属地化的问题。就是说,真正做到最后,我们在国外的这些项目可能是真正的一个国别市场,中国人去了也就三四个人,其他都是利用属地化的资源,公司在当地注册,在当地交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公司也就变成了当地化的公司,把根扎下去,真正做到互联互通,民心相通。(根据录音整理)